苏轼捻须而笑,缓缓说道:“此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于琴棋书画亦是样样精通,且平日为人谦逊有礼,温文尔雅。在那文坛之中,亦是颇有名气,声誉颇佳。
为师暗自思忖,他若与清照结为夫妇,二人定能在诗词之道上相互切磋琢磨,彼此砥砺前行,于那诗词文章的造诣上携手迈向更高境界,如此一来,亦可在这世间成就一段传颂四方的佳话。”
李格非闻罢恩师之言,内心不禁泛起好奇涟漪。他心中明了,自家老师苏轼于文坛地位举足轻重,声名赫赫,能得老师赞誉且视作佳婿人选的年轻人,必是有其独特非凡之处。
思索及此,他赶忙开口问道:“老师,您尚未告知学生,这求亲之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听闻李格非此言,苏轼下意识扭头看向身旁的弟弟苏辙,面露些许踌躇之色。这名字于他而言,着实似有千钧之重,难以轻易出口。毕竟此般情境,乃是为自家弟子向另一位弟子之女说媒,这般微妙且稍显尴尬之事,纵使洒脱如苏轼,一时间也颇感为难,那嘴唇微张又合,终是没能发出声响。
旁边的苏辙看到哥哥的窘态,无奈地轻叹一声,转而轻声对李格非说道:“格非啊,实不相瞒,此次求亲之人,正是你的师弟武植。”“什么?武植?”李格非听了,双眼瞬间瞪大,脸上满是震惊与不可思议。
武植既为自己师弟,李格非对其自是知晓一二。此子才华横溢,虽年仅二十许,却已在朝堂之上崭露头角,官居五品之位。其品行与才情深得官家赏识,常伴君侧,参与朝政要事。观其态势,日后之仕途定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无可限量。
可一想到武植身为自己的师弟,若真与女儿结为连理,李格非心中便莫名泛起一阵难以言说的别扭。
苏轼敏锐地捕捉到他的纠结与为难,当下开口宽慰道:“格非啊,切莫这般愁眉不展、忧心忡忡。你且想想,那武植如今也不过二十岁出头的年纪,恰与你家清照年岁相仿,仿若天造地设的一双璧人。待他们成婚之后,咱们各论各的便是,无需过多拘泥。况且,你或许尚不知情,你家清照与武植实则早就相识,二人暗生情愫,已然两情相悦。”
李格非闻听苏轼之言,心中便已明了,定然是那宝贝女儿又按捺不住,女扮男装溜出门去四处游玩了。他对自家女儿这活泼随性的性子可谓了如指掌,深知其向来不拘小节,常做出些出人意料之事。此刻,听到苏轼所说的这番话,他微微低下头,双眉轻蹙,陷入了沉思之中。
此时在李府的闺房之中,丫鬟小桃脚步匆匆,神色带着几分急切地朝着屋内的李清照喊道:“小姐,小姐,您可知道,我方才在客厅瞧见苏轼苏老大人啦。看那情形,好似是专为武植公子前来提亲说媒的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