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小说>重生1977,娶了女儿国国王> 第256章 鹤立蛇行域外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6章 鹤立蛇行域外传(2 / 2)

今天咱们这个会,也相当于是研究生的开学典礼了。

你就先来谈谈你的想法。”

季宇宁也只得遵命,坐直身子开始发言。

“行,那我就说说我自己的想法。

今天在座的所有人,我是最年轻的。

我说的是很粗浅的,不成熟的,所以请各位老师,还有诸位同学,多多指点。

我们历经数次考试,今天来到这里,所为何来。

这话实际上更多的是我对自己说的。

我在去年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报了西语系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当时的想法还是有一些模糊的。

今天我又考上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语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

直到今天,我对自己的选择,才感觉有了一些清晰的认识。

这主要得益于我这几个月在京城大学的学习。不仅有老师们的教导,而且学校的图书馆里也有那么多的书籍。

一直以来,西方和非西方之间,存在着一种知识的不平衡。

一个华夏大学生,可以对西方主要作家和诗人如数家珍;但反过来,一个西方大学生甚至专门研究文学的学者,往往对我们华夏最重要的诗人和作家们知之甚少。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极不公平的现象,也是应该改变的现象。

其实,在17、18世纪,西方对华夏的看法,还是非常正面的。当时西方人特别羡慕华夏,他们认为华夏人已经实现了柏拉图的那个关于“哲学家为王”的梦想。

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华夏开始变得积贫积弱。再后来,西学东渐,西方再也不愿意从正面去了解华夏了。

除了这种心态上的问题,另外最主要的,还是文化上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包括语言文字上的不同,对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上的相互翻译造成的影响也非常大。

比如,在诗歌的翻译上,我总觉得华夏这种单音节的字比起西方欧洲的那些多音节的词,是有着天然的优势的,所以华夏自古以来是诗的国度,我们的文学和艺术都是诗化的。

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的古体诗翻译成西方的文字,就很难翻译出那种“气韵生动”的效果。

反过来,西方的诗翻译成华夏的文字,很多诗翻译出来以后,却是锦上添花了。甚至有些诗,说句不好听的,翻译成我们的文字之后,真的是点石成金了。

诗歌很难互译,但小说却是好的多了。

此外,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一些哲学思想,一些哲学的命题观念,也很难翻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