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肤施梦记> 第五十五回 好吃难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五回 好吃难化(2 / 2)

无风道:你怎能这样说你姐。

拓跋道:我不管了。早上阿姐叫你时说你好窑洞好,反正没住处,就让住你那里吧。说完就愤然离去。

无风道:哪有你这样的黑皮。你个猴精,怕是看上匈奴的什么好处了,才想着惹事吧。

不一会,拓跋明玉便带了独孤兰若过来,安排人收拾窑洞,自己搬了椅子坐在院子里,一边熟络地跟婉儿拉话,一边看着无风教小雨点识字,无风头疼不已。

去羌胡前,无风安排了给夏人孩子教书,小雨点还小,婉儿只能陪着有一回没一回的上学。回来后,小雨点整天粘着无风,无风想与其陪着玩,不如教着识识字、认认数。正好独孤兰若过来,便叫在一起,按学前班的内容教了“一”“1”“ā”,让一边念,一边拿树枝竖着从窑门口写到院墙根,会了就去玩。

无风也搬了椅子,坐在门口晒着秋后的太阳,看着孩子写字,听着婆姨们拉话,任时间缓缓流过。

注: 窑洞分为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靠崖式是在天然土崖上横向挖洞,宽3~4m,深可达10多m。

中国人向来把新郎、新娘结婚后第一晚的同居叫“入洞房”,并且将人生最幸福的事也概括为“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佳话。 洞指的就是窑洞,这充分说明了窑洞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久远而深刻的历史意义。

《易·系辞传》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博物志》云:“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说明窑洞从原始穴居发展而来,有悠远的历史渊源和浓厚的文化积淀。徐仲舒先生在其《黄河流域穴居考》中指出:“陶与窑洞,古谓陶今谓窑,穴是窑洞,复是半穴居”。所以“陶复陶穴”标示的是以“减法”营造的现代土窑的出现。“陶”通“掏”,因掘而成洞,故又通“窑”。“陶”“窑”皆从“缶”,即今之窑洞。“复”更明确了是从山坡往里掏成的窑洞,有人说,“复”还表示双室连成的“吕”字型窑洞,即今之套间。这更合于焦循《孟子正义》中所解“营窑当是相连窟穴”之说。由此可见,窑洞是古代先民最早的居住形式。而且“吕”字布局早在父系氏族后期的尧时就出现了。

窑洞选择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选择了人,人也选择了窑洞。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辩证法则,似乎隐藏着不可言破的玄机。在我国先秦历史文献记载中,最早出现建筑居住形式的就是窑洞居室。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