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大臣们商议过很多次,他已经不想当皇帝了。以前,他还惦念着北伐,可这北伐之心没了,国家呢,又治理得很不错了,这皇帝当起来,也没啥意思了。
成天无非是听听歌舞升平,各地又多收了多少粮食,老百姓的日子又好过了多少。
赵昚提起退位,那帮大臣都劝他,这太平皇帝,当着又不是多累的,朝臣们即便有多少 话要说,你坐在那儿,睁只眼,闭只眼,那也不是多难的事。
最关键的事,就是那先皇还在那儿立着,你这又成了太上皇,那把先皇往哪儿搁。
这一个国家,总不能有两个太上皇吧。
赵昚也是无可奈何,只好奈着性子等啊。十几年前,他就已经册立了赵惇做太子,当初,赵构那是说不当就不当了,直接把那摊子扔给他,然后就做了太上皇,成天吃斋念佛,那日子,简直才是神仙。
终于,赵构驾崩了。
还没有来得及给赵构办完丧事,赵昚就急匆匆地与大臣们商议,说以前想逊位,说有个太上皇,现在,太上皇熬没了,总算自己有机会可以当太上皇了。
赵昚毕竟还算精神十足,朝臣们劝他,新皇没有经验,好歹让新皇理理朝政,最关键的事情,还是得老皇帝把把关。
赵昚便象征性地留下几样,其余的,全权交给赵惇去打理,皇权交出去了,赵昚总算是像抛出个烫手的山芋一般。
赵昚以要为养父赵构,行三年之孝为由,将朝中大权,全权交给了赵惇。
赵惇才当皇帝,他的皇后李凤娘就要赵惇立她的儿子赵扩为太子。
赵昚派人去给赵惇说,赵扩本来就有些懦弱,把他立为太子,着实是有些欠妥。
赵昚还觉得,赵恺的儿子赵抦比赵扩处事果断一些,立赵抦当皇太子,应该比起赵扩好很多。
赵惇当上皇帝后,成天像个病秧子,赵惇便心中有了疑惧,父皇已经退位了,居然还干涉着朝政。
心中想到,父皇不愿意他立赵扩为太子,那意思,岂不是对他当这个皇帝,也心中有些不高兴,什么时候,他一旦脑子抽了,会不会直接把他给废了,然后立赵恺出来呢。
赵惇成天郁郁寡欢,再加上,本来身体就不好,在朝堂上坐着,都可能打起呼噜来,朝中的大权,毫无疑问,就落到了皇后李凤娘的手上。
自从后宫开始干政,朝中的很多事情,都由李凤娘作主。本来,皇后长年在深宫之中,并不能够抛头露面,结果,李凤娘却是可以随时回回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