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狱中,李膺等士大夫表现出了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他们面对宦官们的审讯和迫害,毫不畏惧,据理力争。李膺义正言辞地反驳道:“事不避难,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其他士大夫也纷纷表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朝廷的公正和国家的利益,何罪之有?他们在狱中相互鼓励,坚守信念,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次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太学的学生们尤为愤慨,他们纷纷以郭泰、贾彪为首,积极展开营救活动。郭泰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政治斗争,但他在士大夫和太学生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四处奔走,联络各方人士,为营救李膺等人而努力。贾彪则直接到洛阳,求见尚书霍谞,为李膺等人申诉冤屈。霍谞原本就对宦官专权有所不满,在听取了贾彪的申诉后,他决定向桓帝上书,为李膺等人求情。
同时,一些地方官员和士绅也纷纷响应,他们联名上书桓帝,表达对李膺等人的支持和对宦官专权的谴责。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桓帝不得不对李膺等人从轻处理。公元 167 年,桓帝下诏,将李膺等二百多名士大夫赦免归乡,但同时规定他们终身不得为官,这就是所谓的“禁锢”。
第一次党锢之祸虽然暂时平息,但士大夫与宦官之间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反而更加激化。此后,宦官集团更加肆无忌惮地打击报复士大夫阶层,政治黑暗的局面愈发严重。
汉灵帝即位后,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武以大将军的身份辅政。窦武出身外戚家族,但他与一般的外戚不同,他为人清正廉洁,崇尚儒家学说,对宦官专权深恶痛绝。他与太尉陈蕃志同道合,两人决定联合起来,彻底铲除宦官集团,以挽救东汉王朝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