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小说>华夏大地上下五千年> 第16章 唐高宗李治即位与永徽之治承前启后的贞观余晖与初唐新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章 唐高宗李治即位与永徽之治承前启后的贞观余晖与初唐新篇(1 / 2)

一、权力交接:从贞观暮年到永徽新朝

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大唐盛世缔造者唐太宗李世民崩逝,年仅 21 岁的李治遵遗诏即位,是为唐高宗。此际,朝堂内外局势错综复杂。朝堂之上,勋贵集团势力盘根错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权重望隆,秉持贞观旧臣余威,掌控朝政关键枢机,决策诸事多有主导;朝外,地方历经贞观朝整顿虽趋安稳,但新君初立,人心浮动,隐忧犹存,东突厥残部伺机而动,吐蕃在西南边陲虎视眈眈,民生尚在恢复期,水旱蝗灾偶扰地方,税赋征缴、徭役调配皆需审慎平衡,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民怨,危及社稷根基。

李治生性仁厚温和,非跋扈刚愎之主,即位初,倚重长孙无忌等元老稳固朝局,尊崇先皇旧制,“萧规曹随”,于太宗灵前誓言守成,大赦天下、减免赋税徭役,收揽民心,力求平稳过渡;同时不动声色培植羽翼,拉拢李积等军方重将,李积出身瓦岗、战功赫赫,在军中威望极高,太宗临终贬其出京又托孤召回,李治借重这份特殊恩遇,与之暗通款曲,制衡文臣势力,悄然布局权力棋局,在旧臣与新君、文治与武功间寻微妙平衡支点,为施政奠基。

二、律法赓续:《永徽律》及疏议的法治光芒

永徽元年,李治敕令长孙无忌领衔修订律法,以《贞观律》为蓝本,广汇法学精英,斟酌损益,耗时一年余,颁行《永徽律》十二篇、五百条,涵盖刑事、民事、经济诸领域,体系完备,量刑精准,如“八议”之条护皇亲国戚、勋贵贤能,却防特权滥用;“十恶”大罪严惩叛逆、恶逆等行径,保社稷安稳,纲常有序。

恐法条简约致后世司法歧义,又命长孙无忌等十九人撰《永徽律疏》,经数年研磨,引经据典释法,附案例解析,律文与疏议合璧,明晰法律适用细则,成东亚最早完整法典,传至日本、新罗等国,塑周边法治范式。司法执行层面,设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法司”制衡,大理寺主审判,刑部核刑律,御史台监察纠劾,死刑需“三复奏”“五复奏”,审慎复核,冤案大减,法治清明,官吏畏法慎行,百姓仰赖,社会秩序井然,为经济民生、吏治整肃框定规则轨道。

三、吏治整肃:科举深化与考课革新

永徽吏治,重贤能选任、严考课黜陟。科举制在永徽朝大步迈进,常科增设科目,明经科重经义阐释、时务策论,进士科强化诗赋文采、政治见地考查,寒门子弟苦读应试,跃龙门者渐众,如郭正一、张九龄皆出身低微凭科举入仕,朝堂成分渐变,门第藩篱松动,才学新风劲吹,为官僚体系注鲜活血液。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