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那张廷尉释之啊,堵阳人氏,字季,家里还有个哥哥叫仲,俩兄弟住一块。早年他靠家财当了个骑郎,给孝文帝打工,可是这十年啊,就像咱们平时在公司混日子一样,没啥晋升机会,更别提啥名气了。释之就自嘲说:“哎,这官做久了,连我哥的家产都快给我败光了,还是不干了算了。”正准备辞职回家呢,结果中郎将袁盎这哥们儿看出他是个有料的人,舍不得他走,就向文帝推荐,把释之调到身边当了个谒者。
释之这哥们儿一上任就迫不及待地向文帝提建议。文帝听了听,觉得这小子说话有点飘,就提醒他说:“咱说话得接地气点,别整那些高大上的,来点现在能用的。”于是释之就开始聊起了秦汉之间的那些事儿,说了半天秦为啥灭亡,汉为啥兴起。文帝一听,觉得这哥们儿挺有见地,就提拔他做了谒者仆射。
后来有一次,释之跟着文帝去逛动物园(啊不,是虎圈)。文帝问上林尉关于动物园里各种动物的情况,结果这上林尉支支吾吾半天答不上来。旁边一个管动物的小官儿(啬夫)倒是挺机灵,把文帝问的问题都答得头头是道。文帝一看,这哥们儿不错啊,就准备提拔他当园长(上林令)。
释之一看这情况,赶紧跑上前说:“陛下啊,您觉得绛侯周勃和东阳侯张相如这俩人咋样?”文帝说:“都是老好人啊。”释之又问:“那他们是不是都不擅长耍嘴皮子?”文帝点点头。释之就说:“对啊,这俩老好人虽然不会说话,但人家有真才实学啊。可您却因为这个小官儿能说会道就提拔他,我怕这样一来,大家都去学耍嘴皮子,没人干实事了。而且啊,下面的人学上面的人,那可是比影子还快呢,您这决定可得慎重啊。”文帝一听,觉得有道理,就没提拔那个小官儿。
后来文帝上车的时候,把释之叫上车一起聊天,问他秦朝的弊端。释之就跟文帝一五一十地说了。到了宫里,文帝就把释之提拔为公车令。这释之啊,虽然说话直接了点,但人家有真才实学,又懂得为朝廷着想,怪不得能一路高升呢!
有一天,太子和梁王两人同坐一辆车进宫,居然忘了下车走司马门,这可是个大忌啊!释之这哥们儿眼疾手快,直接追上去把俩人拦了下来,不准他们进大殿。接着还写了封告状信,弹劾他们“不下公门不敬”。这消息传到薄太后耳朵里,文帝吓得赶紧摘了帽子道歉:“哎呀,都怪我教子无方啊!”薄太后一听,赶紧派人传旨赦免了太子和梁王。文帝对释之刮目相看,直接提拔他做了中大夫。
没过多久,释之又升官做了中郎将。有一次跟着文帝去霸陵玩,俩人站在北边,旁边就是厕所。当时慎夫人也在场,文帝指着新丰道对慎夫人说:“看,这就是通往邯郸的路。”还让慎夫人弹瑟,自己则在一旁唱歌,那歌声啊,真是凄凄惨惨戚戚。唱完还跟群臣说:“唉,就算用北山的石头做棺材,再用麻絮填充缝隙,外面涂上油漆,又能怎么样呢?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群臣都附和说:“是啊,是啊。”这时释之走上前来,一本正经地说:“如果棺材里有值得留恋的东西,就算把南山都封起来,也还是会有人想挖开;如果里面啥都没有,就算不用石头棺材,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文帝一听,觉得很有道理,更加看重释之了,直接让他当了廷尉。
又有一天,文帝出行经过中渭桥,突然有个人从桥下冲出来,把文帝的马给吓着了。文帝大怒,让人把那人抓起来送到廷尉那里。释之审问后得知,那人是个乡下人,听到文帝出行的消息就躲到桥下去了。等了好久以为文帝已经过去了,才出来,结果一出来就看到文帝的车队,吓得赶紧跑。廷尉按照法律判罚那人罚金。文帝一听就火了:“他差点把我的马吓死,幸好我的马温顺,换别的马早就伤着我了!你就判他罚金?”释之淡定地说:“法律是天子与天下人共同制定的。现在法律就这么判,您要是加重处罚,那法律在百姓心中还有什么威信呢?再说当时您要是直接让人杀了他也就罢了。既然送到我这里来,我就得按法律办事。我要是随便改判,那以后天下人怎么看待法律呢?”文帝想了想,觉得释之说得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判罚。
后来还有人偷了高庙里的玉环,被抓到后文帝大怒,又送到廷尉那里。释之按照法律判那人死刑。文帝又怒了:“这人居然敢偷先帝的庙器,我交给廷尉是想让他灭族!你居然只判他死刑?”释之赶紧摘了帽子说:“法律就是这么规定的。再说罪责虽然有轻有重,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要是偷个庙器就灭族,那要是有人挖了长陵的一捧土,您又该怎么判呢?”文帝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跟太后商量后同意了释之的判罚。这事儿一传出去,大家都觉得释之这个廷尉真是公平公正啊!连中尉条侯周亚夫和梁相山都侯王恬开都主动跟他结交成朋友。从此张廷尉释之的名声就传遍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