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刚落,武将班中大步走出一人,抱拳朗声道:“主公,臣虽年幼,颇习兵书。愿乞数万精兵,以破蜀兵。”
孙权抬头一看,此人正是孙桓。
孙桓字叔武,仪表堂堂,颜值过人。
此时他才二十四岁,为人聪朗,博学通达。
孙权因此称赞他“宗室颜渊”。
“卿有何良策破敌?”
孙权问道。
孙桓拱手道:“臣有两员大将,一员李异,如今在一线与刘备作战。一员谢旌,在臣身边。二人具有万夫不当之勇。”
“待臣领兵与李异汇合,必擒刘备。”
孙权闻言,欣慰的笑道:“贤侄虽然英勇,奈何年幼,必得一人相助,方可领兵。”
这时,东吴大将朱然站了出来,拱手道:“主公,臣愿随小将军同往,生擒刘备!”
孙权点头同意,随即命孙桓为左都督,朱然为右都督,发兵五万,前去迎战刘备。
……
此刻,刘备的大军距离秭归,不过数里。
刘备当即下令,就地安营扎寨。
眼看即将要开始攻打秭归,刘备这次提前找到了范阳,并且交代范阳好好休息,攻城之事就交给吴班等将。
范阳连忙谢过刘备的关心,随即表示自己的身体早就好了,没有大碍。
可刘备不许,无论如何也要让范阳好好休养,不准他领兵出战。
范阳无奈,也只能答应下来。
看着刘备离开的身影,坐在营中的范阳恍然醒悟。
莫非刘备名义上是希望自己好好修养,实际上却是不希望自己立功太多?
如果站在帝王的角度思考,一员将领的实力太强,功劳太大,势必会功高震主,成为帝王的潜在威胁。
当年的韩信不就是这样吗?
因此,作为皇帝,必须要制衡手下将领的功劳。
如何制衡?
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暂时不许范阳领兵出战,而派其他的将领去立功……
范阳苦笑一声,心说但愿是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吧……
想到这儿,范阳忽然想到了另一件事。
根据历史进程,现在孙权应该已经派赵咨去面见曹丕了吧?
曹丕……
想到曹丕,范阳忽然想起自己在没穿越前,认识一个叫“从头越”的网络写手。
这厮就曾经写过一本以曹丕为主角的网络小说。
范阳是完全看不下去,感觉这个作者简直就是在胡编乱造,写的纯属垃圾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