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上,各方代表各抒己见,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一部分代表认为,鉴于“蚀星尘”对行星生态和电子设备的破坏,应立即采取行动,集中联盟的科研力量,研究如何清除“蚀星尘”,并修复受影响的行星。他们主张利用强大的能量束或特殊的物质分解技术,对“蚀星尘”进行清理。“我们不能让这些‘蚀星尘’继续破坏我们的家园,必须尽快采取措施清除它们。”一位代表急切地说道。
然而,另一部分代表则持谨慎态度。他们指出,目前对“蚀星尘”的了解还非常有限,其来源、特性以及潜在危害尚未完全明确。贸然采取大规模的清理行动,可能会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比如导致“蚀星尘”释放出更强大的能量,对行星造成更大的破坏。他们建议先扩大监测范围,收集更多关于“蚀星尘”的数据,同时研究“蚀星尘”与行星磁场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再制定具体的应对方案。“我们需要全面了解情况,盲目行动可能会让局势变得更糟。”另一位代表冷静地分析道。
还有一部分代表强调,应该加强与其他宇宙文明的交流,或许在更广阔的宇宙中,有文明已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并拥有有效的解决办法。
慕悦星认真听取了各方意见,深知这是一个关乎联盟未来发展和宇宙生态平衡的艰难决策。经过深思熟虑,她提出了一个综合应对方案:首先,按照谨慎派的建议,扩大监测范围,收集更多关于“蚀星尘”的数据,包括其分布、特性以及对不同环境的影响;其次,组建一支由顶尖科研人员、生态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深入研究“蚀星尘”的产生机制、与行星磁场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可能的清理和修复方法;最后,通过星际通讯网络,向全宇宙发出求助信号,寻求其他文明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帮助。同时,联盟的军事力量进入高度戒备状态,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联合研究与意外线索
联合研究小组迅速展开工作。科研人员利用先进的粒子探测器和能量分析仪,对“蚀星尘”的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蚀星尘”内部的特殊能量具有一种自我复制的能力,虽然复制速度极为缓慢,但如果不加以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在行星上大量积累,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与此同时,生态学家对受影响行星上的生物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一些生物在长期接触“蚀星尘”后,体内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酶,这种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解“蚀星尘”中的有害成分。工程师们则致力于研究如何修复受“蚀星尘”影响的行星磁场和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