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黎明和傍晚时分,雄性黑琴鸡会展开莲花般的尾羽,昂首挺胸尽情地炫耀,并不时发出铿锵的鸣叫,以震慑对手。随后,它们会开始追逐、对峙、出击,时而用铁嘴啄向对方的眼睛,时而用锐爪攻击对方的喉咙,打斗得尘土飞扬,羽毛片片,血迹斑斑,难解难分,直至分出胜负。败者会收拢尾羽逃出圈外,而胜者则仰天嘶鸣,尽显雄性之威猛。
场外观战的雌性黑琴鸡则悠闲地梳理着羽毛,时而走进杀场观望一下激烈的搏斗场面,默默地挑选着心中的英雄,但通常不会介入打斗。雄性黑琴鸡见到有雌性黑琴鸡进入“鸡盘”,会更加兴奋地开屏亮翅,围拢在雌性周围,喉部振动发出低沉雄壮的吼声,以勇示爱。然而,雄鸡虽然极度兴奋,但却表现得非常理智和斯文,没有雌鸡的示意绝不会贸然行动,真可谓绅士风度。
分布范围
黑琴鸡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包括欧洲西部及北部至西伯利亚及北朝鲜。在中国,黑琴鸡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区,以及新疆的天山山脉西部和北部阿尔泰等地。此外,在河北围场也有分布。它们均为留鸟,不会进行长距离的迁徙。
繁殖方式
黑琴鸡的繁殖季节通常在春季。雄性黑琴鸡通过激烈的打斗来争夺繁殖权,胜利者将赢得雌性的青睐。雌性黑琴鸡在交配后会独自去筑巢和孵化卵。它们的巢穴一般选在交配地附近的森林中,建在桦树、松树、椴树下生长茂密便于隐藏的草丛里。巢穴非常简单,是一个能趴下容得下的坑穴,坑穴深约30厘米,直径不超过20厘米,坑穴里会铺些枯草、落叶、干草和羽毛。雌黑琴鸡每窝产卵6-10枚,卵呈淡赭色,卵壳上有大小不等的深褐色斑点。
保护现状
黑琴鸡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的无危(LC)物种。在中国,黑琴鸡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于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的易危物种。由于其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活动的干扰,黑琴鸡的生存面临着一定的威胁。保护黑琴鸡的栖息环境,减少人类对其生活的干扰,对于这种珍稀鸟类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
文化意义
黑琴鸡不仅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在人类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一些地区,黑琴鸡的求偶行为成为了当地的一大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鸟类爱好者和摄影师前来观赏和记录。此外,黑琴鸡的形象也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成为了森林神秘和野性的一种象征。
与人类的关系
传统狩猎与现代保护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