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用于储存粟子的房间,这下真不够用了。
前几天收获的粟就将整个仓库都堆满了,在第五天的时候,熊巫他们就觉得提前准备的麻袋和陶缸装不下,原来用于装粮食的房间,已经被摞起来的麻袋和陶缸塞满了。
而麻布今年主要用来做服装和被子、帐篷了,整个部落能够用来装粟的麻袋也就200多个。而且将族人们辛辛苦苦织好的麻布,当做麻袋来使用,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浪费。
幸好张洪还有其他的办法,那就是在围墙里修建简易的粮仓,作为粟临时存储的中转站。
谷仓的历史很是悠久,尤其是四大文明古国,几乎都有着各自谷仓的建造方式。后世有很多有名的粮仓,储存的食物,足够一个地方吃上几年,而且自古以来,粮仓就是各个国家或势力防守的重中之重。
以隋末的含嘉仓、回洛仓等知名的粮仓为例,什么“十八路反王,七十二道烟尘”,大一点的战斗都是围绕着这些粮仓在打,即便隋朝都灭亡好几年了,这些仓库的存粮,依旧支撑着唐王朝的“粮库”。
粮仓建设,需要防潮、防晒、通风,同时还要有防火、防虫等要求,是一个很要求技术水平的工程。好在张洪的熊部落,并不需要像后世那些粮仓一样的标准,他只要求能够存储到明年春天就行了。
粮食如何储存的事情迫在眉睫,收获下来并且晒干的粟,如果再不装起来,稍微受潮发霉就麻烦了。事急从权,只能应付一下,先建一些简易的谷仓吧。
这段时间砍下很多树木,树杈等熟悉木工活的木匠们,在空闲的时候用锯子、斧子等将圆木解开,在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下,提升了不少木匠的技术,在有了刨子的加持下,将一棵原木弄成一片片晾在阴凉地里的板材,并不费事。
只不过因为技术和工具的原因,木板并不是很规整、薄厚不一,张洪没有计较,连忙命人将木板给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哪怕这些木板只能用几个月,也不可惜。
在围墙里原来当做仓库的小院,旁边又搭建起一些圆形的谷仓。每个谷仓底部占地直径3米,围在这个底部的圆形空地上,立着三排共九根柱子,柱子用烧制的砖块砌成,离地面一米多高,共同支撑着上面用木板制成的仓体。
仓体整个高1.4米左右,用木桩、木板和兽皮作为围墙,既能遮风挡雨又不会将粟给漏出去。在仓体的顶部,用木板、粟杆、和瓦片建了一个屋顶,屋檐伸出墙体达一米,这样即便是暴雨,也能有效地防止雨水进入粮仓。
整个粮仓高3米左右,最大直径5米,每个粮仓内部去掉支撑柱、隔断等,能有5立方米的储存空间,就是5000升的空间。储存粟最多能到5000公斤,大约100石。按照张洪之前规定的,粮食的计量除了重量外,还有体积,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一升就是1000毫升。
如果没有概念,可以想象成是一个长宽高各是10厘米的立方体。而一石就是100斤也就是约100升,就是100个立方体的体积,就是一个长50厘米宽25厘米高80厘米的一个箱子,相当于一个常用的30寸的行李箱,整片粮仓区域,共建了10个这样的粮仓,当所有的粟都脱粒、初晒之后,10个粮仓都储存满了。(汉代一石120斤,这里为了方便计算,用100斤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