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重点放在的粟田上,但对于这些作物也不是完全不关心,偶尔也会让族人浇浇水、除除草,好在这些作物虽然产量远不如后世,但生命力也比后世强上很多,倒是也有一些收获。
一整年的时间,经过部落种植、野外采集、贸易交换等办法得到的黄豆,已经有一万多斤了,是去年500多斤的20倍还多。不过现在的菽跟后世的黄豆差别还是很大,植株要矮上一些,而且结出来的豆荚也小,豆子的大小也要小上一些。
在豆荚都是青绿色的时候,可以把豆荚摘下来洗净,放到锅里加上盐、水、生姜等一起煮,煮熟之后,就是一道美味的食物,在夏天修建围墙的时候,族人们和其他部落的“劳工”们,就特别喜欢在吃过晚饭后,来上一碟。
不过对于黄豆的食用方式也就如此了,青色的毛豆,时间很短,只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绿色的叶子,也被用来喂养羊和驴子这些牲口,要说黄豆有更大的作用,几乎没有人会信。
但还是那句话,不怕你起点低,就怕你没有发展潜力,这种农作物更容易被人工驯化和提升产量。张洪可是知道后世大豆的产量和种植规模,尤其是漂亮国和华夏国,通过杂交的方式,推出了很多优质高产的品种。
让张洪想要大力推动黄豆种植的,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黄豆的根部有聚合含氮化合物的功能。
这个作用的原理直到后世19世纪才被发现,但实际运用,却是很早之前就被华夏文明发现了。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可以将氮气转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营养, 这是一场双赢的“交易”:豆科植物根部会长出瘤状结构供根瘤菌“居住”,给它提供生长所必需的碳水化合物;作为回报,根瘤菌会将氮气转变成含氮化合物,满足豆科植物对氮元素的需求。
可以这么说,粟是需要土地里的营养物质来供应的,但黄豆可以反过来反哺土地,后世流传着一个有趣的说法:豆类是一种可以反响奶土地的植物。
熊部落要扩大种植的土地面积,但肥料缺少,依靠粪肥远远不够,那就得想一些办法,张洪的想法就是采用轮耕的方式,每隔两年,就会在种植粟的土地上种上豆类,增加土地营养,防止过分吸收土地肥力,反而造成农作物的减产。
话又说回来,现在推行黄豆的种植,最大的阻力是这些族人不知道黄豆怎么做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