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他孔融背锅的意图实在太明显!
再加上刘备发的檄文,将孔融这个尚书房签发人也一并骂得体无完肤。
孔融深感悲哀。
他和刘备,原本还是很有交情的,毕竟曾经一起并肩战斗过。
可如今,不但反目成仇,还被对方百般羞辱。
孔融忽然间觉得活着已经没什么意思了。
这一下,是真的病重了。
赵温和杨彪,两位六七十岁的老头,大半辈子混迹官场居高位,什么场合没经历过?
曹操通过下面官吏传来的意思他俩当然明白。
这一次,他们就不用躲了。
因为这废除或者修改祖制的事,他们是没有资格的。
也就是说,这锅他们想背都背不了。
自然是要汉献帝来背的。
不管汉献帝人在不在,他的玉玺在,他们这些朝臣在就行。
至于这太庙……
直到这个时候,赵温他们才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个大家曾经都忽视了的问题。
那就是大汉的太庙,其实一直都在洛阳,从来没有搬迁过!
也就是说,真正的大汉都城一直都是洛阳!
之前在董卓的裹胁下,汉献帝及朝廷全都搬到了长安城,在长安城待了五六年。
这段时间按道理应该是要将洛阳的太庙也一并搬迁过去长安的。
只是当时的汉献帝还是想最终能够回归洛阳的,所以一直没提起过,大臣们更加没去想过这事。
或者有想到的也不愿意让当时掌权的董卓太过正式。想着万一董卓倒台,还能用太庙不在长安,长安不算都城的借口来否定董卓。
这之后天子匆匆离开长安,来到谯城时,那就更加搬迁不了一点了。
因为那时候的洛阳,是真正完全掌控在董璜手中。
谁能有实力提出将太庙也搬迁过来谯城?
因此,这大汉朝的太庙,一直都在洛阳没有动过。
既然洛阳有正宗的太庙存在,那郯城再弄一个太庙也不合适了。
从礼制上讲,太庙可是只能有一处的。
其他城池就算想立,那就不能算作太庙。
如果只是用来祭祀倒也无不可,可如今是要修改祖制,那就不是随便弄一个太庙就可以的。
两位老大人想了许久,终于想到了办法。
那就是,趁机也给董璜那边上一份大礼。
反正在曹操这边是占据朝廷,并不是真正地认曹操为主公,所以两个老家伙完全没有全心忠于曹操的心思。
赵温更是高兴,原本就想为董璜做点事,如今这机会不就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