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 年 10 月 1 日 - 1052 年 6 月 19 日),字希文,曾用名朱说,谥号文正,被后世称为“范文正公”。他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庆历新政”的发起者。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身世坎坷:范仲淹先祖为唐朝宰相范履冰,家族原本世居邠州。后因父亲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北宋,调任为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但范墉在宋太宗淳化元年(990 年)因病卒于任所,家中贫困无依,母亲谢氏改嫁长山朱氏,范仲淹因而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大中祥符四年(1011 年),范仲淹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前往应天府求学。
科举入仕: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乙科第九十七名,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期间因直言敢谏而多次遭贬谪。
戍边西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 年),宋夏战争爆发,范仲淹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负责指挥西北战事。他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庆历和议的达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持新政: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 年),范仲淹因西北边事缓和而被召回京城,授枢密副使,后又拜参知政事,主持新政变法。但因新政激起的反对声浪过大,范仲淹于庆历五年(1045 年)正月自请赴地方任职,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此后范仲淹先后在邓州、杭州等地任职。
晚年及去世: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 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在前往颍州赴任途中病逝于徐州,同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加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后经屡次加赠为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魏国公。
2. 主要成就:
文学方面:
散文:范仲淹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岳阳楼记》是其代表作。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篇文章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思想上成为了中国士大夫的精神标杆。
诗词:他的诗词也有不少佳作,如《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描绘了边塞的艰苦生活和将士们的思乡之情,风格苍凉豪放。
政治方面:
地方治理:在地方任职期间,范仲淹积极治理水患、兴办学校、整顿吏治等,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实事。例如在泰州时,他上书建议修筑海堤,成功抵御了海潮灾害,当地百姓将海堤称为“范公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