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五年:刘瑾倒台后的盼头》
正德五年,也就是公元1510年,大明王朝的天下,看似依旧是那幅繁华热闹的模样,可实则暗潮涌动,各方势力交织,百姓的日子也是过得有喜有忧。京城之中,大街小巷人来人往,那达官显贵们坐着华丽的轿子,前呼后拥地穿梭于各个府邸、衙门之间,街边的店铺琳琅满目,有卖着精美绸缎的布庄,那绸缎的色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引得不少富家小姐驻足挑选;也有飘散着墨香的书斋,文人墨客们在里头高谈阔论,吟诗作对,好不畅快。
而在这一年,有件大事震动朝野,当时的《明史》《明武宗实录》等史书这般记载着:“正德五年,刘瑾专权之态愈盛,然多行不义,结党营私,贪贿无度,欺上瞒下,致使朝堂乌烟瘴气,群臣敢怒不敢言。后安化王朱寘鐇以讨刘瑾为名,起兵谋反,虽旋即被平定,却由此牵出刘瑾诸多罪证,武宗皇帝大怒,下旨将刘瑾抄家问斩,刘瑾一党随之覆灭,朝野上下为之震动,百姓皆盼自此能得清平之日。”且如崔铣所着的《洹词记事抄》这般的私人着述,亦从侧面记录了刘瑾倒台前后的诸多事宜,让这一事件的脉络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后人眼前。这刘瑾倒台一事,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让无数人的心都跟着悬了起来,又在尘埃落定后,燃起了对未来日子的些许期待,咱们故事的主人公李福全,便是这万千期盼者中的一员。
李福全,本是京城一家小酒馆的跑堂伙计,年方二十有五,生得一副机灵模样,眼睛滴溜溜一转,便是一个主意。他为人还算正直,就是偶尔爱占点小便宜,不过都是无伤大雅的事儿。这小酒馆开在京城的一条热闹街市上,平日里往来的客人形形色色,有穿着官服的小吏,趁着闲暇来喝上几杯,顺便和旁人吹嘘几句衙门里的事儿;也有那做小买卖的商人,谈着生意经,盘算着能多赚几个银子。
李福全每日天不亮就得起床,帮着掌柜的打扫店面、准备食材,等一切就绪,便站在店门口,扯着嗓子吆喝着招揽客人。虽说这活儿辛苦,可李福全倒也做得有滋有味,毕竟能靠着自己的双手挣口饭吃,在这京城之中立足,也算是不容易了。
打从年初起,刘瑾一党的恶行就传得沸沸扬扬,李福全在酒馆里听着客人们的议论,心里对那刘瑾也是恨得牙痒痒。什么强征赋税,害得不少穷苦百姓家破人亡;什么卖官鬻爵,让那些不学无术之徒混入官场,搞得官场一片污浊。李福全心想,这天下要是一直被这般小人把控着,老百姓哪还有好日子过呀。
有一回,几个喝醉了的官差在酒馆里大声嚷嚷着,其中一个满脸通红,喷着酒气说道:“咱跟着刘公公,那可是吃香的喝辣的,只要抱紧了这大腿,还怕没好处?”另一个则附和着:“就是就是,不过最近听闻朝堂上有些动静,也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到咱啊。”李福全在一旁听着,心里暗自鄙夷,嘴上却还得陪着笑,给他们添酒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