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国际形势依旧波谲云诡,新中国面临着来自外部的重重压力。美国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不断进行军事挑衅,妄图通过武力威胁等手段遏制我国的发展。同时,中苏关系也逐渐走向恶化,苏联在边境地区陈兵百万,对我国的北部边境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样严峻的地缘政治环境下,我国的工业布局显得极为不合理,大部分重要的工业企业都集中在沿海等较为发达的地区,一旦遭遇战争,极易遭受毁灭性打击,国家的工业基础和国防安全将面临巨大风险。
当时的历史文献这般记载着:“乙巳年,外患交逼,美于东南寻衅,苏于北疆陈兵,吾国工业多聚沿海,战时堪忧,为固国防、保工业、促发展,遂启三线建设,谋工业内迁,于内陆广筑根基,以备不虞也。”基于这样的背景,一场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三线建设蓬勃兴起,旨在将沿海和边疆地区的部分工业企业、科研单位等向中西部的三线地区迁移,构建起稳固的战略后方。
李三线,四十岁,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工业建设工程师,他出身于华东地区的一个工业世家,自幼便对各种机器设备、工业生产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凭借着扎实的功底顺利进入了一家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工作。多年来,他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性格坚毅,勇于担当,对国家的工业发展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只要是关乎国家建设的任务,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
当得知三线建设的号召后,李三线的心中既激动又深感责任重大。他明白,这是关乎国家安危和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自己作为一名工业建设领域的专业人员,必须要投身其中,为三线建设贡献力量。
李三线所在的企业,接到了要整体搬迁至西南某三线地区的任务。接到通知后,他便开始着手准备相关的搬迁工作。首先要面临的就是设备的拆解和运输问题,那些大型的机械设备,每一台都重达数吨甚至数十吨,如何安全、完整地将它们拆解并运送到千里之外的新厂址,是个巨大的挑战。
“同志们,这些设备可都是咱们企业的宝贝,也是咱们国家工业的命脉啊,大家一定要小心谨慎,确保每一个零部件都不能损坏,这关乎着咱们到了三线地区能不能顺利恢复生产啊。”李三线在拆解现场对工人们叮嘱道。
工人们齐心协力,在李三线的指挥下,小心翼翼地给设备做上标记,然后按照操作流程逐步拆解。有的设备结构复杂,拆解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损坏关键部件,李三线总是亲自上阵,凭借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指导工人避开那些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设备拆解完成后,就是运输环节了。当时的交通条件远不如现在发达,通往三线地区的很多道路都是崎岖坎坷的山路,运输车辆行驶起来十分艰难。
李三线跟着运输车队一起出发,一路上,他时刻关注着车辆的情况,遇到道路颠簸的地方,就赶紧下车查看设备有没有松动。有一次,在经过一段泥泞的山路时,一辆载着重要设备的卡车陷在了泥里,怎么也开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