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长无奈地叹了口气说:“李干部,我们也知道有问题,可之前上头要求产量,我们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啊,现在您来了,可得给我们指条明路呀。”
李求实和厂里的技术人员、工人们一起坐下来,仔细研究生产流程,找出了其中不合理的环节,比如一些设备老旧却一直没更新,工人的操作培训也不到位等问题。然后,根据调整方针中关于整顿工业企业的要求,他帮助工厂制定了新的生产计划,优先对关键设备进行更新改造,组织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并且强调要以质量为核心,不再单纯追求产量。
在农村方面,李求实更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他来到各个公社,和农民们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困难。在一个名叫向阳公社的地方,农民们向他大倒苦水,说之前干活都是大帮哄,干多干少一个样,大家都没了积极性,土地也没种好。
李求实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说:“乡亲们,我知道大家受委屈了,现在上面有了新的调整方针,咱们要改变这种情况了。咱们可以搞一些灵活的生产责任制,把土地按照一定的方式分给大家负责,多劳多得,大家觉得咋样?”
农民们听了,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纷纷表示赞同,觉得这样才有干劲。李求实便和公社的干部们一起,根据公社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当地的生产责任制方案,划分了土地,明确了每家每户的责任田,同时还组织了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教大家如何科学种田,选用优良品种等。
随着调整方针在地方上逐步推行,也遇到了不少阻力。一些思想比较僵化的干部,觉得这样做是在走回头路,对新的举措不太支持。
有一次,在讨论公社生产责任制推广的会议上,一位老资历的干部就提出了反对意见:“这搞责任制,不就和以前单干差不多了嘛,这不符合咱们社会主义的集体原则呀,我觉得还是得按原来的办法来。”
李求实耐心地解释道:“老领导,您的顾虑我理解,但咱们现在得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呀,之前的做法已经证明没办法提高产量,农民没积极性,现在搞责任制,是在保证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咱们的农业,符合调整方针的要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