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喂!当乞丐去啊?> 第1936章 年 和鲁迅先生的最后对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36章 年 和鲁迅先生的最后对话(1 / 2)

民国二十五年,华夏大地恰似那风雨飘摇中的孤舟,内忧外患的巨浪一波接着一波,无情地拍打着。日寇的铁蹄在东北肆虐已久,还妄图进一步鲸吞我中华大地,而国内呢,国共之间的纷争也尚未平息,百姓们在这乱世之中艰难求生,或流离失所,或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人人都盼着能有一道曙光,穿透这层层阴霾,照亮这满目疮痍的山河。

在这动荡的岁月里,上海,这座繁华却又透着悲凉的城市,依旧车水马龙,却也藏着无数的故事。据《鲁迅年谱》记载:“1936年,鲁迅的健康状况愈发不佳,然其仍笔耕不辍,以犀利之文字,为唤醒民众、抨击黑暗而不懈努力。是年10月19日,鲁迅于上海溘然长逝,其一生留下诸多传世之作,如《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皆深刻剖析社会之弊病,唤起国人之觉醒,于中国现代文学之发展,功不可没也。”这般简短的文字,却道出了那一段时光里鲁迅所处的艰难境况以及他在中国文学界乃至整个社会所具有的重大影响力,也为这围绕“1936年我和鲁迅的最后聊天”的故事搭建起了基于史实的框架,让那段满是热血与抗争、关乎民族精神觉醒的历史有了清晰可寻的脉络。

我呢,不过是上海一家小报馆的编辑,名叫陈生,年方二十有八,生得面容清瘦,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透着股文人的儒雅之气,只是性子有些执拗,一旦认定了的事儿,便非要辩出个是非黑白不可。自幼便痴迷于文学,对鲁迅的文章更是推崇备至,时常在报馆里与同仁们探讨他的文字,每一次研读,都仿佛能看到先生笔下那一个个鲜活又可悲的人物,在这旧时代里挣扎、呐喊。

那是一个寻常的秋日午后,上海的街头已有了几分凉意,街边的法国梧桐树叶开始泛黄,秋风拂过,沙沙作响,似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沧桑。我听闻鲁迅的身体欠佳,心中一直牵挂着,想着若能去探望一番,与先生聊聊这世间的乱象,听听他的见解,那该多好。

正巧,报馆里有个采访任务,说是要去拜访几位文化界的名人,收集些对当下文学发展的看法,我便主动请缨,接下了这任务,心里盼着能借此机会见到鲁迅。

我怀揣着忐忑与期待,来到了鲁迅的住所。那是一处略显幽静的小院,院门口的青石板路有些斑驳,仿佛见证了岁月的痕迹。我轻轻叩响了门环,不多时,门开了,是许广平先生,她面容带着些许疲惫,却依旧温和地问我:“您是?”

我赶忙摘下帽子,恭敬地说道:“许先生,您好,我是小报馆的编辑陈生,久仰鲁迅先生大名,听闻先生身体不适,特来探望,顺便想请教些文学上的事儿,不知是否方便?”

许广平先生微微点头,说道:“原来是陈编辑,快请进吧,只是先生近日身子确实虚弱,怕不能聊太久呀。”

我连声道谢,走进院子,迈进屋内,便看到了鲁迅先生坐在书桌前,桌上堆满了书籍和文稿,他比我想象中还要消瘦,脸色略显苍白,可那双眼眸,依旧透着锐利的光,仿佛能看穿这世间的一切虚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