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明听着他们的话,心里也很是纠结,他觉得老同事说得有道理,朝廷这预备立宪,确实有敷衍的嫌疑,可年轻同事那种对未来的期待,他也能理解,毕竟谁不想国家能变好呢。
随着书局里的工作进展,葛明对预备立宪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有一回,书局请来了一位曾经出过洋、对西方宪政有研究的学者来给大家讲学,讲讲立宪到底是怎么回事,西方又是如何施行的。葛明听得格外认真,还不时地做着笔记。
讲座结束后,葛明找机会和那位学者单独聊了聊,他问道:“先生,您觉得咱们朝廷这预备立宪,真能让咱们国家走上富强之路吗?”学者看了看他,沉思片刻后说:“难啊,这立宪可不是光嘴上说说,写写册子就行的。它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咱们的政治体制,打破旧有的权力格局,可朝廷里那些守旧势力根深蒂固,真要动他们的蛋糕,谈何容易。而且,这还得有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咱们国家百姓大多还不懂这些,所以啊,这条路还长着呢。”葛明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心里对预备立宪的前景又多了几分担忧。
过了些日子,书局里的册子终于印刷好了,葛明和其他同事们一起负责把册子运送到各地的衙门和学堂,以便分发下去。在这个过程中,葛明有机会去到了不同的地方,也见识到了各地对预备立宪的不同态度。
在一些大城市里,比如上海、广州等地,有不少开明绅士和进步青年对预备立宪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组织了一些集会,讨论立宪的内容,还准备向朝廷上书,提出自己对于立宪的建议和想法。葛明在上海参加了一次这样的集会,会上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有人说要加快设立地方议会的进程,有人说要让更多的普通民众有选举权,葛明听着这些充满激情的发言,心里也受到了感染,觉得或许这预备立宪真的能成为国家改变的一个契机。
可到了一些偏远的县城和乡村,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百姓们大多连什么是立宪都不清楚,只知道是朝廷的又一个新政策,而且他们每天忙着为生计奔波,根本无暇去关心这些。葛明在一个县城里发放册子时,遇到一个老农,老农接过册子看了看,疑惑地问:“这上头写的啥呀,咱也看不懂,这能让咱地里多打粮食不?”葛明听了,心里一阵酸楚,他耐心地给老农解释了一番,可老农还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显然并没有把这立宪当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