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清朝同治十二年,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的风云变幻之中。历经多年的内忧外患,国内经济虽在洋务运动等推动下有了些许复苏迹象,但传统的商业格局依旧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方面,西方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把控着诸多通商口岸,洋货大量倾销,严重冲击着本土商品的市场;另一方面,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相对保守、落后,在资金筹集、运营管理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局限。然而,在这样的压力与挑战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大胆探索近代商业发展的新路径,试图打破僵局,通过借鉴西方的商业理念与模式,开创出属于中国自己的近代商业新局面,各种新尝试犹如点点星火,在这片古老的商业土壤上艰难地闪烁着希望之光。
据《同治朝近代商业初兴纪要》记载:“十二年,国中工商之士多谋新途,于近代商业发展屡有尝试之举。或组新式商会,合众商之力,共商经营、应对洋商之策;或兴股份制企业,广募资金,以扩规模、兴实业;亦有引入洋行之管理模式,整饬内部规章,求运营之高效。虽遭守旧派之非议、洋商之排挤,且资金、人才皆匮乏,然其志未改,为吾国近代商业之发展开创新篇,功不可没也。”从这段文献资料中,不难看出当时近代商业发展新尝试时那充满勇气却又阻碍重重的状况,商人们怀揣着变革的决心,在荆棘丛中努力摸索前行。
阿才,是个性格直爽又热心肠的年轻人,心里藏不住事儿,有什么想法都会直接说出来,为人也特别仗义,只要朋友有难,他定会倾尽全力去帮忙。不过,他有时候做事过于冲动,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贸然行动,常常因此给自己招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阿才本是广州城里一个普通的丝绸商人,靠着祖上留下来的一点小本生意,平日里经营着一家不大的丝绸铺子,将本地的丝绸卖给往来的客商。但随着洋布的大量涌入,丝绸生意越来越难做,阿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听闻近代商业发展有了新尝试的消息后,他那颗不安分的心也被彻底点燃了,决定投身其中,去探寻一番新的商机,由此开启了这一年充满波折与机遇的不凡经历。
这一年初春,阿才像往常一样早早打开铺子的门,整理着货架上的丝绸。可一上午过去了,也没几个客人进店,偶尔有几个进来看看的,也是问问价格就走了,阿才心里很是郁闷。这时,隔壁布店的老板过来串门,唉声叹气地说:“阿才啊,这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那些洋布又便宜又花哨,把咱的客人都抢走了,再这样下去,咱这铺子都得关门咯。”
阿才皱着眉头应道:“是啊,我也正发愁呢,咱不能就这么坐以待毙啊,得想想办法才行。”
正说着,一个经常来广州跑生意的外地客商走进店里,神秘兮兮地对阿才说:“阿才老弟,我听说现在不少地方都在搞新的商业玩法,像什么股份制啊,大家凑钱一起做生意,赚了钱按股份分红,还有人学洋人的法子,把生意做得可大了呢,你有没有兴趣了解了解呀?”
阿才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他心想,这说不定就是个转机呢,于是赶忙拉住那客商,让他详细讲讲。客商便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情况说了说,阿才越听越觉得有意思,心里琢磨着自己是不是也可以试试这种新办法来做丝绸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