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清朝咸丰八年,整个大清王朝已然是千疮百孔、摇摇欲坠。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依旧势头凶猛,太平军与清军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各处激烈交锋,大片的土地陷入战火之中,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而在外部,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变本加厉地侵略,沿海诸多城市惨遭蹂躏,他们凭借着坚船利炮,一路北上,直逼京津地区,清政府在军事上节节败退,根本无力抵抗列强的攻势。在这样内外交迫的绝境之下,为了求得一时的安稳,避免京城遭受更大的灾难,清政府不得不硬着头皮与列强坐到谈判桌前,商讨签订《天津条约》,这无疑是一种无奈之举,是在列强的威逼之下,牺牲诸多国家主权和利益,来试图暂缓那如狂风暴雨般袭来的侵略压力,可这也让国家陷入了更深的屈辱深渊之中。
据《咸丰朝外交屈辱录》记载:“八年夏,英法联军陈兵大沽口外,继而攻陷大沽炮台,长驱直入,兵临天津城下。清政府震恐,急遣使臣议和,英法等国恃强凌弱,提出诸多苛刻条款,诸如增开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内河通航权等,清政府虽心有不甘,然无力再战,权衡再三,终在威逼之下,于天津签订此等丧权辱国之条约,自此,国之主权再遭践踏,门户洞开,列强之贪欲更甚,而大清之困局,愈发难解矣。”从这段文献资料中,清晰地呈现出了当时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时那被迫无奈的凄惨处境,以及条约内容对国家主权造成的严重损害。
阿才,是个刚满三十三岁的青年,本是天津城里一个普通的码头工人。他性格豪爽仗义,为人正直,平日里最看不惯那些仗势欺人的恶行,只要见到工友或者街坊受了欺负,总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帮忙。不过,他性子有些急躁,做事有时容易冲动,没考虑周全就付诸行动了。阿才的父母都是贫苦的百姓,靠着微薄的收入艰难维持生计,一家人在这乱世之中,只求能平平安安地过日子。可随着英法联军的逼近,天津城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阿才的生活也被彻底打乱了,看着家园即将遭受战火的侵袭,他对列强充满了愤恨,也对清政府的软弱感到无奈,心中暗暗期盼着能有转机出现。
这一年初春,天津城的气氛就已经格外紧张了,码头的生意也冷清了许多,大家都在传言英法联军就要打过来了。阿才依旧每天去码头做工,可心里总是沉甸甸的。
有一天,阿才在码头卸货时,听到几个工友在议论:“听说那洋鬼子的战舰可厉害了,咱这大沽口的炮台怕是守不住啊,这要是城破了,咱可咋办呀?”
阿才听了,气愤地说:“咱不能就这么等着他们来欺负啊,得想办法保卫咱们的家园才是!”
工友们都无奈地摇摇头,说:“咱们这些穷苦老百姓,能有啥办法呀,还得靠朝廷的军队呢。”
可阿才心里却想着,自己不能就这么干坐着,得做点什么。于是,他下班后,就去打听有没有什么可以帮忙抵御外敌的事儿。
没过多久,他听说城里在组织一些青壮年帮忙运送物资,支援大沽口的守军,阿才毫不犹豫地就报名参加了。
他跟着运送物资的队伍,往大沽口方向走去。一路上,看到不少清军士兵在往前方赶路,可他们的神情中都透着疲惫和不安,阿才心里隐隐觉得情况不太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