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扼长江出海口门户,是华夏国经济、工商业和对外交流中心,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淞沪战事愈演愈烈,我军装备劣势,更缺乏攻坚能力,在前期的围攻作战和抗登陆作战中,始终未能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
面对我军以命相搏的浴血抵抗,日军登陆部队虽然无法扩大占领区,但也已渐渐站稳了脚跟。
惨烈的战况僵持不下,双方都在不断大规模增兵。
岛国最高层决定将主要作战方向由华北转移到淞沪,第9、第13、第101师团编入沪上派遣军序列,台岛守备队正式组建了重藤支队,甚至还有伪靖安军第1旅、伪满李春山和于芷山等部的伪军,正源源不断增援沪上。
此外,第1后备步兵团和多个后备步兵大队已经先期抵达,补充了先期登陆的第3、第11师团的战斗损失,使得这两个苦战以久、损失惨重的主力师团始终能齐装满员持续作战。
华夏国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不断增派兵力。中央军精锐部队除了一部分投入华北战场,其余所有精锐之师几乎悉数投入淞沪战场。
然而,由于双方的武器装备和兵员素质差距巨大,僵持中战事逐渐于我不利,日军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首都金陵也面临严重威胁。
为挽回战局,国府号召“共赴国难、抗日御侮”,决心举国一致,集全国全民族之力,同心同德,坚决抗战。
大敌当前,一致对外,全国空前团结。一个曾经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华夏,第一次爆发出了空前的民族凝聚力。
这在以前完全是不能想象的。
近代以来,华夏经历了长期的割据分裂和军阀混战。不久之前,这些派系林立的各路军阀还在为争夺地盘和利益兵戎相见,打得不可开交。
如今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各方军阀摒弃前嫌,往日的矛盾和争执抛却一边。无论天南地北,不分何种派系,同仇敌忾,精锐尽出,共赴国难。
湘军、粤军、川军、黔军、桂军、皖军、豫军、闽军、东北军、西北军,各地纷纷整编各自的精锐部队,义无反顾开赴前线,千里迢迢,驰援淞沪。
军委会也看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淞沪大战打响以来,我军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
四大调整师中的87师,可谓是中央军的王牌部队。不论是装备、训练水平还是实战经验,在国军中当属首屈一指,战斗力非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