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小说>妙法莲华经> 第16章 第16集《妙法莲华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章 第16集《妙法莲华经》(2 / 2)

佛陀第一个德号叫做如来。我们了解佛陀,首先要知道他是怎么来的,这个是佛教最基本的因缘观。佛法的意思,你要知道这个人会有什么结果,你要知道他是怎么来的。

凡夫当然是从生死业力而来,业力里面有罪业、有善业。如果你是从罪业而来,那你今生就很痛苦;你如果是从善业而来,你就很快乐;如果两个都有,那就苦乐参半。凡夫是从业力而来。

那么佛陀是怎么来的呢?说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佛陀是从如实之道来的。所以佛陀是从清净法身,依止他的大悲愿力来到世间的。佛陀可不是业力,佛陀叫做示现。这第一个,先谈谈佛陀是怎么来的。叫如来,是从如实之道、依止大悲愿力而来到世间的。所以佛陀其实可以不用来的。

第二个,应供。应供这个德号跟阿罗汉是相似,阿罗汉也是无生、杀贼、应供。一般来说,只要这个人修行断惑证真,转凡成圣,变成一个圣者,他就可以做众生的福田。就是说,你对他布施,你对他施舍,这个田会产生广大的功德,叫福田。当然,阿罗汉的福田就比较小了,不能跟佛陀比。阿罗汉只是人天的福田,佛陀是九法界的福田。因为佛陀在住持三宝中代表佛宝;阿罗汉顶多代表僧宝。

第三个,是正遍知。正遍知指的是智慧。正就是如理智,见真谛理;遍是如量智,见的是俗谛理。所以佛陀两个智慧都具足,叫中道的智慧。简别他不是凡夫的着有,也不是二乘的偏空。正遍知是中道的智慧。

第四个,明行足。前面的正遍知,简别凡夫二乘;明行足,是简别菩萨。这个明就是智慧具足,行就是福德具足,所以佛陀是福慧具足。简别不是权教菩萨。智增上菩萨偏智慧,悲增上菩萨偏修福德,所以两个都不具足。但是佛陀是两个都具足。

第五个,善逝。前面的如来,是知道佛陀怎么来的,这以下是佛陀死了以后他到哪里去了。凡夫是从业力而来,又随业力而去。当然,来的时候可能是罪业,他走的时候可能是善业。那么佛陀是怎么去的呢?《大智度论》上说,于诸三昧,无量大智慧中去。佛陀往生的时候,是到了一种真如三昧的大智慧的光明中去,也就是佛陀入了大般涅盘。就是,佛陀死了以后去哪儿呢?就是诸三昧无量大智慧中去,就善逝。佛陀来的时候叫如来,佛陀走的时候叫善逝。

第六,世间解。佛陀的智慧,能够善知一切染净诸法的因果差别相,这是佛陀不共菩萨的地方。其实,根本智易开,后得智难明。比方说布施,我们只能够说,合理地推论,布施可以成就安乐的果报。我们顶多推论到这样。如果有一个小女生,她在旁边摘了一朵花供养佛陀。你问佛陀说,那这是一个什么因缘?佛陀可以讲说,她为什么供养佛陀,因为过去生怎么怎么的;供养佛陀以后,经过无量劫以后,因为这个动作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佛陀可以把所有微细的因缘讲得清清楚楚。这件事情只有佛陀做得到,等觉菩萨都做不到。所以等觉菩萨不能制戒,因为戒法牵涉的是缘起法。等觉菩萨只能够说,我持戒可以成就功德,我破戒是过失,但是他不能够微细地说,你犯这条戒应该怎么忏悔、忏悔到什么程度。等觉菩萨他还有一念的生相无明。佛陀对无量的世界当中下了几滴雨都很清楚,所以他叫做世间解。他把整个缘起的差别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当然,在因地里面修假观,十法界十如是,所以他果地的时候通达一切的缘起相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