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实在大学的讲堂上,今日聚焦于“宗教与建筑”的主题。实际上,虽然建筑美学常被赋予了深邃的艺术内涵,但它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并非毫无交集。尽管在民生领域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实用性而非美学,但建筑的起源与演变却始终与民生息息相关。
民生建筑的进化历程,如同人类文明的一个缩影。从最初的巢,到后来的窝、棚、架,直至我们称之为“家”的居所,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类对于安全与舒适的追求。
在上古时期,由于人口稀少而野兽繁多,人们为了抵御猛兽、虫蛇的侵扰,开始尝试构木为巢,寻找安全的栖息地。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也为后来的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石。
建筑美学,则更多地源于祭祀、方术与宗教的交织。从祭坛、台地,到寺庙、庙宇;从府邸、庭院,到宫殿、皇城,这八个词语简单却富有深意,它们包含了数千年的文明兴衰与变迁。每一个建筑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宗教,究竟是何物?在学校体系广泛建立之前,宗教无疑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力量之一,它致力于驱除人类心中的野蛮与无知。那时,尽管我们的认知能力尚未臻至巅峰,却已能够巧妙地使用工具,建立起初级的生产关系。随着时间的流逝,除了日益熟练地掌握工具外,我们仍有许多未知领域感到束手无策,尤其是在宗教这一深邃的领域。然而,我们凭借有限的理解力,尝试去阐述其奥秘。
宗教,它并非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云空间,一个比上层建筑更为宏大的存在。它宛如宇宙的守护者,为人类带来一种近乎绝对的信赖,这是一种绝对的精神力量,既难以置信又超乎自然。宗教,它不仅仅是一种生命形态,更是一种在非物质世界中真实存在的精神寄托,是人类对神秘力量的屈服,对精神性存在的坚定信念,是一种超越凡尘的安抚与赎罪的力量,更是对超自然存在的一种崇高崇敬。
宗教,虽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反映,一种颠倒的认识,但它同时也是人民的精神鸦片,一种独特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人的自私被融入对信仰的献身之中,所有的个性都转变为对信仰的忠诚。宗教的力量,直接源于人类的本能与情感需求,源于对生存、回报、陪伴、保障甚至服从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自古以来,信仰往往比怀疑更为自然。怀疑往往会抑制人的思维,而信仰则能激发人的潜能;信仰是乐观主义的体现,怀疑则往往是悲观的表现;信仰能够唤醒人的诗性精神,让人在仪式、建筑、雕塑、绘画、戏剧与音乐中找寻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我们的理解是逐步深化与丰富的。首先,它源自一种情感性的信仰,这是内心深处的触动;其次,它升华至形而上学式的信念,寻求对宇宙与生命本质的理性解读;再次,它达到绝对的醒悟,这是对自身与世界深刻洞察后的清晰认识;最后,它融入美学意义上的理解,让我们欣赏到生活与艺术中的和谐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