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清明节,也是重要的自然节气,乃"二十四节气"之五,2006年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8年纳入法定节假日。故清明节兼具自然和人文两大内涵,便有了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两大重要的礼俗。
从重要的传统节日而言,清明节纪念介之推,也成了民间最为广泛的说法,如同端午节纪念正直高洁的三闾大夫屈原一样,多了厚重的家国情怀。
但事实上,清明节纪念介子推之说,还是太过单薄,并不足以诠释清明节这个集节气、节日为一体的重要节假日厚重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底蕴。
这一民间传说其实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时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因公元前644年,逃至卫国的重耳快饿倒时,他的随从介子推赶忙采来野菜,又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弄成一碗肉汤呈给重耳饱餐一顿后,重耳才得以活命有了命运的转机。
十九年后,重耳返回晋国当上晋文公,想起还没封赏立了大功的介子推。可介子推这位忠臣不愿受禄,早已陪伴老母隐居在山西的绵山。晋文公便下令焚山,想逼介子推出山辅佐,哪知介子推在绵山深处与母亲宁愿抱柳而死,也没挪动半步。
晋文公大为内疚,便将焚火之日定为寒食节,严令这天禁火寒食,又改绵山为介山,为介子推修祠立庙纪念,表彰他忠君之举。第二年,晋文公率文武大臣又去介山祭奠他时,发现被烧枯的那棵老柳死而复活,破洞里还有介子推留下的带血衣襟残片,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大受感动的晋文公当即诏谕天下,钦赐这棵老柳为"清明柳",将寒食节后的第二天钦定为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