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老师在这个阶段需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心理状态,通过沟通、理解和引导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心。
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喜欢处于受教育、受管制的地位。到了四、五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崛起,他们的自尊心也在一点点增强,这个时候,家长也要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去陪伴孩子成长。能够使孩子感觉到平等、感觉到尊重,从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克服自己的缺点,以快乐的心情去与父母合作。
米云很庆幸,从小到大父母都忙,没时间管教米云兄弟,学习方面基本上没有提过要求,完全是放养长大模式,给口吃的就行,可能80年代出生之前的农村子弟都是这样,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温饱问题,没有特别关注学习方面,不像现在的孩子基本上学业是第一要务,在米云的中小学时代还是温饱问题最大,娱乐活动第一,玩的比学习的多,家长们更多的是忙于耕种田地,一年四季的辛勤耕种。
那个年代“劳动最光荣”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更早一点的年代还有全国劳模评选,米云记忆中中小学没有专门设公开的劳动课,但学校老师和校长家里都是有很多田地耕种的,米云家在村里虽然没有自家的田地,但在几十里的湖北农村有自己的田地,米云父母不教书的周末还经常骑自行车过湖北耕种田地,后来实在跑不动了,才停下来,在湖南这边的村里捡了几亩田地,外公家给的,或者大姨家搬进城里后留下的田地,有限的几亩田地,后来又承包了学校后面的几亩地。
米云记得学校其他几位老师的田地不少,村小学总共也没多少老师,他们一般有三四个孩子要养,光靠几十块钱的工资肯定很难养活小孩,除了多种地,就要想办法赚钱,米云父母无意中说出来的,更多的是在米云的有意提问中带出来的话题,教书是本职工作,但老师有时候不得不顾此失彼,甚至干农活的时间要超过本职教书的工作,特殊年代的事,情有可原,父母都能体谅理解,米云就更不可能说什么,同学们会经常帮学校的两位老师干活,一天也就一两节课,主要是收割棉花。
在村里学校的时候,记忆中的劳动课也主要就是围绕收割棉花展开,还有捏棉子制作的蘑菇菌子,几个班的同学用书包摘白棉花比赛,棉花收割完毕,还要拔掉绵亘枝捆起来,搬运回家当柴火烧,那两位老师的家距离学校还有一两里路,有的三四里路,整个路上都是带着红领巾的学生搬运棉花树枝,比较壮观的场景,米云家就在学校附近一里路,而且米云家的田地不多,都是自家人耕种,没有使唤过学生,主要是米云母亲差不多有近十年在外进修学习,不是在师范就是县城老师的进修学校,从米云三四岁进修到米云十岁左右,半脱产的进修,在村里长期任教的时间太短,米云就记得父母只教过米云一学年,还是米云上一年级的时候。米云从小到大都有参与劳动,从几岁干到二十多岁,虽然劳动不多,但基本上农村的活都干过,农具都识得,不会五谷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