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细微的差距反映到现实,就是天才和常人的鸿沟。
李杰并不是那种超级超级数学天才,他只是活得比较久,见得比较多,外加一点点天赋。
黎曼猜想就是他的第三个课题。
是时候收取这颗明珠了。
几年的沉淀,是时候出手了。
……
一个小时后。
报告会结束后,李杰被很多数学家给围住了。
“张,为什么在解析延拓那一段,你进行省略?那部分应该是很重要的地方吧?”
“张,你不能讲的那么快。”
……
“该死的,数学家大会这么吝啬吗?竟然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不,应该给你十个小时!”
……
“张,关于环绕正实轴的围道积分,我觉得你的证明有点问题,你有空吗,我觉得可以私下交流一二。”
……
“张,你是在致敬黎曼吗?”
……
听到耳边传来的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韩语,李杰没有一一回答他们的疑惑。
“各位,关于那些疑问,请关注后续的论文吧。”
“一周后,我会将所有的论证过程整理成册,放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
“我现在需要去听一听我学生的报告会,麻烦让让。”
“谢谢。”
摆脱数学家的包围后,李杰踱步来到楼下的另外一场报告会。
那是张庆亚、苏卿卿等人的报告会现场。
他们今天主讲的是梅森素数,主讲人是张庆亚,由他主讲不是李杰定的,而是按照贡献度划分的结果。
这小子在攻克梅森素数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关键的那一块拼图是他找到的。
所以。
由他主讲,其他人并没有什么意义。
如果硬要说的话,他们还沾了光,毕竟没有张庆亚,或许他们一时半会无法发现那条最关键的线索。
一开始,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李杰会录取张庆亚,因为他的履历太过‘普通’。
虽然比普通的本科生强,但在报考的那群人中,绝对不是最优秀的。
如今。
别人都懂了。
这是慧眼识珠。
上千年前,韩愈就曾提过一个观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时过境迁,一千多年后,这句话同样适用。
现实中,从来不缺少天才。
茫茫人海,不知道有多少天才诞生,又不知道有多少天才被埋没。
天才,也是需要引导的。
就像那位17岁中专女生,从中学开始,江萍就开始偏科,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