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羽凭借神豪花钱系统,已然在星际探索领域颇有建树,月球基地稳固运行,火星改造稳步推进,如今,他又将目光投向了更为浩瀚的宇宙深处,开启星际矿业这一全新篇章。
在地球总部的星际会议室里,巨大的全息屏幕上闪烁着银河系各类繁星的数据,林羽召集了顶尖的天文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工程师等专家团队,一同研讨星际矿业的可行性与规划布局。
“诸位,宇宙蕴含着无尽资源,远超我们想象,如今是时候迈出这关键一步,进军星际矿业,为人类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与材料支撑。”林羽目光坚定,语气中满是决心。
率先发言的是天文物理学家陈博士,他推了推眼镜,指着屏幕上一片密集繁星区域说道:“从目前的观测数据来看,小行星带无疑是最具潜力的矿业开采地之一。这里小行星数量众多,富含铁、镍、钴等各类金属,还有大量的水冰资源,对太空建设、燃料补给意义非凡。”
地质学家王教授紧接着补充:“但小行星带环境复杂,小行星体积、质量、轨道各异,开采难度不容小觑。传统的采矿技术根本无法适用,我们需要研发全新的自适应采掘设备,能够根据不同小行星特性迅速调整开采模式。”
林羽微微点头,看向工程团队:“研发的重任就落在你们肩上,务必加快进度,资金、人力任你们调配。”工程团队负责人郑工领命,眼中闪烁着斗志之光。
数周过去,在巨大的研发中心里,一款名为“星隼一号”的星际采矿机初见雏形。它通体银白,配备着高精度的矿物探测雷达、强力激光切割器、智能机械臂以及自适应引力吸附装置。为测试其性能,团队利用模拟小行星环境舱进行了首次试运行。
起初,进展颇为顺利,“星隼一号”精准定位到模拟小行星中的金属矿脉,激光切割器顺利启动,高温光束如利刃般切入矿石。然而,没多久就出现了问题,开采产生的碎屑在微重力环境下四处飘散,堵塞了机械臂关节,导致开采中断。
紧急研讨会上,年轻工程师小李提出:“我们可以借鉴吸尘器原理,在采矿机周身增设微重力吸尘装置,配合气流引导系统,将碎屑集中收集处理,避免二次污染。”方案迅速被采纳,改进后的“星隼一号”再次测试,成功解决碎屑问题,开采效率大幅提升。
解决了技术难题,林羽着手筹备首次小行星带采矿行动。他亲自挑选了一支精锐宇航员队伍,成员不仅具备高超的航天飞行技能,还经过了严格的矿业开采培训。出发前夕,林羽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出征仪式,鼓舞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