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娘出嫁那一天开始,王初桐化悲愤为力量,刻苦攻读,多次离乡参加科考,无奈出身贫寒,家中藏书有限,屡试不中。
后来清廷平小金川之乱,皇帝特开科招试,此时已经四十八岁的王初桐一举中士,名列二等。
中士之后,王初桐被授予四库群书馆的眷录官,后又在山东为官,继任宁海州同知。
王初桐为官期间政简刑清,处事有方,因此颇得民心,声望愈隆。
后在济南任上,深受山东巡抚伊江阿赏识,大学士阮元称他为“江左人才渊第一,济南名师更无双”。
王初桐终于成为了自己小时候梦想的“江左名士”,光耀门楣,让自己也成为了“大户人家”。
此时的王初桐已经成家,夫人贤惠,但因其心中长念六娘,故与夫人情淡意薄。
嘉庆四年,王初桐致仕还乡,隐居方泰,着书立说。
再说六娘,出嫁之后,因丈夫放浪无检,很快把家产挥霍殆尽。
人面兽心的丈夫竟然把六娘送往勾栏为他挣钱供他挥霍。
这对于落魄的六娘来说可能也没什么,只能慨叹命运的不幸罢了,惟有“涕泗交横,号恸欲绝”。
无奈之下,六娘只得屈身于“勾栏”,卖唱卖笑不卖身,再后来就成卖身不卖艺。
数年之后,有些许积蓄,她便离开烟花之地,独居槎水边,读书看景,清静自在。
是为“居槎水上,卖珠补屋,种竹浇花,幽窗曲几之下,熏炉茗碗间,静若书生。”
当时方泰与南翔相距不远,一次,王初桐行舟于槎水之上,忽闻熟悉的琴声(六娘自小便弹的一手好参琴),即命船夫靠岸入河浜屋内,果不然是六娘。
本来两人间的缘分已在六娘出嫁的那天终止,如今的六娘,也已将近花甲,尝尽了人心险恶,历尽了世间沧桑,内心早已心如止水。
每天就是平平淡淡的过日子,就此慰藉余生。
但命运就是跟顽劣的孩童一般,造化弄人,总是充满偶然性。
明明你已经把一个人藏在心里,渐渐模糊,都快要淡忘的时候,这个人却又突然出现在你面前。
小时候的记忆开始不断翻滚涌现,种种委屈,再也忍不住化作了满腹的辛酸。
于是两人坐在河畔边上,肩并着肩,如小时候那样,倾诉着这些年来的遭遇与心绪。
一番苦诉之后,免不了唏嘘不已。
至此,六娘仍孑然一身,而王初桐早已儿女成群,两人再结夫妻已无可能,于是两人便以兄妹相称。
自此之后王便暗中资助六娘银两,常来常往,谈文论诗,对闲人议论全不在乎。
六娘为报答王初桐的厚恩,自画一幅像赠与王,画上写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题词。
意指佳人孤高、绝世独立的意思。
王初桐在上面署上四字“绝代佳人”,成为一幅珠联璧合之作。
当时嘉定的文人圈中,有许多人都看到这幅画,有同情者纷纷在上面作诗题词,其中没有一句指责初桐和六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