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小说>你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吗?> 第10章 历史上,中国古代到现今:草书的发展历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章 历史上,中国古代到现今:草书的发展历程(1 / 2)

草书的发展历程如下:

- 起源与早期发展:

- 草书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一般认为草书起源于秦汉时期,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它的产生时间几乎与隶书同步,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基本与隶书的发展相并行,其萌芽阶段可上溯到战国中后期。

- 早期草书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理论以考古实证为基础,认为它起源于秦代初期。在秦代,篆书向隶书转化的时期,民间流行的草字数量逐渐增多,写法逐渐统一,经过量变到质变,产生了具有法度的草书,即章草。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

- 关于章草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因《急救章》的章字得名,但这种说法被认为无稽;还有认为是章帝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这些都属于臆测;近人多信章草是因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

- 成熟与演变:

- 东汉末年,书法家张芝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的趋势,进一步省减章草的笔画,形成更加自由简便的草体,称为今草。这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

- 魏晋时期,今草逐渐成熟。这一时期的代表书法家有王羲之、王献之等。王羲之的《十七帖》等作品展现了今草的高度艺术成就,他的草书更多地汲取了古草(如陆机《平复帖》)的形态,字势修长,减少了章草中的波折和捺画的横势。王献之在草书方面也有独特贡献,他的作品风格与王羲之有所不同,更加奔放流畅。

- 魏晋时期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过渡,今草成为草书的主要形式,此后盛行不衰。

- 唐朝的高峰:

- 唐代是草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张旭的《千字文断碑》《古诗四首》,怀素的《自叙帖》等。张旭史称“草圣”,他的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其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独特风格。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