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小说>你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吗?> 第4章 隋唐时期的中国音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章 隋唐时期的中国音乐(1 / 2)

隋唐时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其音乐形式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手法,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 音乐形式特点

- 宫廷音乐高度发展

- 多部乐和二部伎:隋朝有“七部乐”,包括清商伎、国伎、龟兹伎等;隋炀帝时增为“九部乐”;唐朝贞观年间形成“十部乐”,如清商伎、西凉伎、高丽伎等,后又有“坐部伎”和“立部伎”。“坐部伎”人数较少,通常 3 - 12 人,表演小型歌舞,风格娴雅抒情;“立部伎”人数较多,64 - 180 人,用于大型歌舞演奏,气势宏大。

- 歌舞大曲:是集诗歌、器乐、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结构上通常分为散序、中序、破三部分。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中序入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有器乐伴奏;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由器乐演奏,在热烈气氛中结束。例如《霓裳羽衣曲》,相传由唐玄宗根据印度《婆罗门曲》改编,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舞者服饰优美,音乐和舞蹈洋溢着仙境般的情调。

- 法曲: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风格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同时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的音乐元素。

- 民间音乐繁荣

- 曲子:是这一时期可以填写各种歌词的新兴民间歌曲形式。曲调来源广泛,包括传统民间曲调、历史遗留曲调以及外域传来的曲调等。其内容反映了当时人民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代表作有《阳关三叠》等。《阳关三叠》又名《送元二使安西》,原本是一首用于歌唱的曲子,因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又被称为《渭城曲》《阳关曲》,后将某些诗句再三叠唱,故称“三叠”。目前所见的《阳关三叠》是以琴歌的形式保留下来的,在各种琴谱中有多种不同版本,说明该曲流行广泛。

- 变文: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是唐代“俗讲”的底本故事,名称来源于佛教语汇。其本质是一种说唱音乐,表演方式为先用散文叙述一遍故事内容,之后用韵文的形式演唱一遍。变文所讲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讲说佛经故事,宣扬因果报应轮回思想等,如《目莲变文》《维摩诘经变文》《地狱变文》;另一类讲说民间故事、传说和历史故事等世俗性变文,如《王昭君变文》《孟姜女变文》《董永变文》等。目前在敦煌藏经洞仍保存着我国最早的说唱本子。

- 具体手法解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