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时期戏曲形式特点
- 结构形式方面
- 宋杂剧:
- 演出结构:北宋时杂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个部分。“艳段”是在正剧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用来吸引观众注意力、热场。南宋时杂剧变为三个部分,在“艳段”“正杂剧”之后增加了“杂扮”,“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演变而来的散段。
- 角色配置:一般由四个角色组成,分别为“末泥”“引戏”“副净”“副末”,有时增添一人“装孤”。
- 金院本:结构为艳段、正院本、杂砌三部分。艳段和杂扮一样有招揽观众的作用,正院本是主体部分。
- 表演内容方面
- 题材广泛:
- 滑稽幽默内容:有很多以滑稽逗乐、讽刺嘲弄为主的内容,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对白来引发观众的笑声,比如宋杂剧《眼药酸》,通过眼科医生夸张的形象和动作来制造喜剧效果。
- 故事性内容:开始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和情节的连贯性,出现了一些用大曲曲调演唱故事的杂剧,虽然故事相对简单,但为后来戏曲的叙事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 表演形式融合多种艺术:
- 歌舞融合:宋杂剧是在继承隋唐参军戏和歌舞戏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曲艺、歌舞的伎艺发展而成。表演中歌舞成分较多,且舞蹈动作开始与角色行当相结合,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舞蹈动作特点。
- 与杂技等结合:常与杂技、乐舞同时演出,在演出过程中还会穿插如扛鼎、寻撞、吞刀、履火之类的杂技表演,增加了表演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优点
- 艺术发展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