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宣把背篓里的东西拿出来,说道。
“学生这几日上山挖了些冬笋,吃着爽脆,想着冬日里能吃的菜不多,给夫子带了一些,还有家里做的南瓜芋泥饼,是甜口的,现在有些冷了,可以蒸着吃,也可以小火煎,软糯可口。”
伺候的下人把东西一一接过,周夫子很高兴贺宣能想到自己,东西不算贵重,心意难得。
老师一高兴,就想关心下学子的课业,“好好,这几日学习上有没有不明白的,在家写文章没有?”
要是换了朱宇博,绝对一脑门黑线,不过贺宣本来就想请周夫子指点下自己的文章,故而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向夫子求解。
“这几日在做文章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写来写去都没有新意,写得文章有些大同小异。”
贺宣看了自己做的文章,一开始还有些灵感,最近就发现有些字句或者典故都是用过的,无法写出更加深入的内容。
周夫子接过贺宣这几日的功课,有五六篇文章,这都是贺宣挑了写好的过来,两篇连自己都看不上,就留在家里了。
下人把茶水端上来,周夫子花了一刻钟翻阅文章,“贺宣,这几篇文章,格式方面还算可以,起承转合很规范,你自己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接下来,周夫子就以其中一篇为范例,给贺宣讲解。
题目是《不以规矩》,出自《孟子》,原文为:“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首先,贺宣的破题就有些偏了,涉及到下文的内容,既然题目只有不以规矩四个字,全文只能根据这四个字来。
其次,文章缺少典故,贺宣知道不能用公输子,师旷这些典故,却腹内空空,无法写出合适的典故。
因此,文章内容平平,乏善可陈。
周夫子给贺宣指点了一个方法,“可读《通典》,《通志》,《文献通考》,这叫三通,《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部史书,腹内有了东西,文章典故信手拈来,要是有门路,还可以读些时文邸报。”
周夫子说的这几本书,贺宣只知道一部分,待会儿去城南的书铺看下,要是没有,能不能预定,从外边带来。
贺宣行礼谢过夫子教诲,“学生会多看些史书,就是家中藏书不多。”说着有些不好意思。
“嗯,确实有些书籍县城难以买到,不过我家中倒是有,你的字还不错,借一本去抄录,抄完再借下一本。”周夫子这些年对于书籍很是看重,每每外出,都会去书铺看看有没有好的书籍,这一方面花费不菲。
贺宣再次谢过周夫子,跟着夫子到了上舍这边,上舍有个书架,上面有一些书籍,都是周夫子收集的,当然了,这边只是手抄本,借给学子阅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