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好心情,姜澈安分排队,准备入城,很快就轮到他接受检查、登记信息。
“姓名,籍贯。”
“姜澈,洺州信都郡堂阳县人。”
“听你口音怎么不太像洺州人啊?”
“在下祖籍朔州定襄郡绥德县。后来家中遭逢变故,被迫离乡漂泊,后来幸得友人相助,入籍了堂阳县。”
说完,姜澈拿出了堂阳县县衙给自己开具的路引给小吏看。
小吏见到有官府开出的证明,又例行公事随便问了几句,没有借机刁难,便直接放姜澈入城了。
跨过城门,姜澈更加地体会到河野镇的繁华。街道两边都是茶楼、酒馆、当铺之类的商店,路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篷布或者推着小车的小商贩。行人如织,衣花淡月,四面八方来来去去,处处人声鼎沸。
更重要的是,姜澈发现河野镇好像已经完全突破了坊市制度的限制,大街小巷,都有人家开门做生意。
所谓坊市制度就是统治者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封闭区域,百姓们就居住在这些封闭区之内,这些住人的封闭区被称作“坊”,而商铺集中进行交易的区域就是“市”。
“坊”的数量根据城市大小变化很大,譬如神都城有一百零八坊,也有边境的军镇只有四坊。“市”则是不同,一座城市只能有一个或者两个“市”,就算神都城也不例外。
坊和市是严格分开的,居民区内不允许进行交易。
所以大黎很难找出类似河野镇这样的城市。
“估计是因为河野镇本来就是依靠商业发展起家,现在随着大黎生产力水平提高,原先的坊市制度已经不适应商品经济的新需求,所以坊市制度在这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
“其实大黎境内其他大城市也出现了这种趋势,不过没有河野镇改变的这般彻底。”
姜澈一通分析,自我感觉高中历史学的还不错。
他对河野镇又多了几分好奇心。记忆中有关于老家定襄郡的情形,和这里比起来,当真是边境苦寒之地,不提也罢。
至于姜澈更熟悉的堂阳县,更是不在一个量级。二者差距就像是后世十八线小县城和新一线城市那样,前者直接被薄纱。
当然,姜澈也不是“乡巴佬”。河野镇再繁华,也没办法和现代那些人口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大都市相比。哥好歹也是见过世面的人。
心中种种想法闪过,姜澈跨步汇入人流,去见识见识大黎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