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生情,城心愈坚
随着安置事宜稳步推进,灵仙城百姓与难民间的关系悄然蜕变。起初那丝丝担忧、缕缕顾虑,在同甘共苦的日常里,慢慢化作理解与接纳,继而催生深厚情谊,让灵仙城愈发拧成一股绳。
粮食配给时,百姓们主动匀出份额。张大娘家中本就不宽裕,每餐仅靠粗面饼果腹,可看到隔壁帐篷的难民孩童饿得面黄肌瘦,心疼得眼眶泛红。她毫不犹豫地连着几日省下自己的口粮,小心翼翼地用布包好,送到难民手中,轻声说道:“孩子正长身体,可别饿着。咱苦点没啥,熬过这阵就好了。”难民们接过粮食,眼眶瞬间湿润,嘴唇颤抖着连声道谢,心中暗暗记下这份恩情。
住所方面,大伙也不再计较拥挤。西街的李大叔是个热心肠,他主动腾出半间屋子,热情地邀一户难民同住。李大叔手把手教他们修缮漏雨的屋顶,带着他们去自家的柴房,分享囤着的干柴。难民中有个手巧的木匠,看到李大叔家的桌椅破损,主动拿起工具,敲敲打打,不一会儿就把家具修补得完好如初。一来二去,两家人相处得亲似一家。闲暇时,妇女们围坐一处,你一言我一语,耐心比划着,学起对方的语言、习俗。虽然时有误会,比如有位本地妇女误把外族难民的特殊装饰当成了普通摆件,差点引发尴尬,但在一番解释后,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满是欢声笑语。孩童们更是没了隔阂,街头巷尾结伴奔跑嬉戏,他们交换着自制的小玩具,有的是用树枝编成的小玩偶,有的是用石头打磨的小弹珠,天真无邪的笑声回荡在大街小巷。
城中集市恢复了生气。难民带来独特手工艺品售卖,新颖样式引得百姓驻足挑选。有个擅长编织的外族姑娘,她编出的彩篮精美绝伦,色彩斑斓,每一个都倾注了她的心血。彩篮一摆上摊位,就吸引了众多百姓,大家纷纷掏出钱来购买。姑娘赚了钱便买布料,精心挑选了一块喜庆的红布,为收留她的人家做新衣。卖蔬果的阿伯常塞给难民孩子几个果子,满脸笑意地说:“拿去甜甜嘴,往后都是邻里!”孩子们接过果子,开心地蹦蹦跳跳,清脆的笑声让集市充满了温暖。
可融洽氛围,也曾遇波折。一日,几个醉汉在街上滋事,他们喝得酩酊大醉,走路摇摇晃晃,看到路过的难民,便口出恶言,言语冲撞难民。难民们面露怒色,双方剑拔弩张,眼看要起冲突。百姓们纷纷上前劝阻,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迅速挡在中间,一位老者语重心长地说:“大伙都是灵仙城一员,往日恩怨都放下!动手能解决啥?”闹事者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满脸羞愧,连连道歉;难民也压压怒火,伸出手与他们握手言和。此事后,灵仙趁热打铁,组织“共融大会”,百姓与难民同席而坐,分享美食、表演节目。百姓们拿出自家的特色小吃,难民们则献上充满异域风情的舞蹈,大家共话生活期许,现场气氛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