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谦身为徐州刺史,虽有一定威望,但年事已高,精力大不如前。在治理徐州上,他守城自保尚可,若要开疆拓土、主动进取,却已是力不从心。在继承人的问题上,陶谦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他的两个儿子,长子陶商与次子陶应,在资质方面都较为平庸。长子陶商,性格中庸,为人处世颇为平和,自幼饱读诗书,言行举止尽显儒雅之风。这样的性格和修养,让他颇受世家大族的喜爱。在徐州,糜家作为富甲一方的豪族,以及手握军权的曹家,尤其是曹豹所在的家族,都在暗中支持陶商,期望他能成为陶谦的接班人,以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
而次子陶应,相较于兄长,对军事更为上心,平日里喜好研读兵书,也常与军中将领交流。他得到了臧霸、孙观等将领的支持。这些将领并非出身世家大族,而是陶谦在征战过程中收服的。他们在军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因陶应重视军事且与他们志趣相投,故而愿意为其效力,期望能在陶应掌权后,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此外,徐州还有一股中立的势力,那便是以陈登父子为首的一派。陈登父子在徐州下邳经营多年,势力根深蒂固,下邳几乎如同他们的私人领地一般。他们在当地拥有庞大的人脉资源和经济实力,在徐州的政治舞台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陈登父子颇具谋略,眼光长远,深知在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贸然站队可能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他们选择保持中立,在陶商与陶应之间不轻易表态,静观事态的发展,以便在合适的时机为自己和家族谋取最大的利益。
这三方势力相互制衡,构成了徐州当前微妙的政治格局。陶谦看着这复杂的局面,心中忧虑不已,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徐州未来的走向,而选择合适的继承人,更是关系到徐州的兴衰存亡。
这日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徐州刺史府的书房里。陶谦正坐在书案前,手中拿着一卷兵书,微微眯着眼,似在思索着什么。一名亲兵匆匆走进书房,单膝跪地,将王朗派人送来的书信呈上。陶谦放下手中兵书,接过书信,展开一看,脸色瞬间阴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