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秦文龙与释空带着整理好的资料回到长安。他们先是拜访了几位德高望重、思想开明的大臣,向他们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些大臣听后,对秦文龙的见解颇为赞赏,决定与他一同面圣,向皇帝进言。
朝堂之上,气氛庄重。秦文龙昂首挺胸,将自己在古寺中的发现以及对大唐文化交流的思考娓娓道来:“陛下,大唐之盛,在于文化之多元交融。异域文化虽带来些许不良之风,但不应因噎废食。只需朝廷加以引导,弘扬我大唐之礼义廉耻,倡导健康的文化交流,必能使大唐文化更上一层楼,且能让我大唐威名远播四海。”
皇帝坐在龙椅上,微微沉思后问道:“那依你之见,该如何引导?”秦文龙答道:“陛下可下令在长安城中设立文化书院,广邀各方学者前来讲学,无论是大唐本土的儒学、道学,还是异域的佛学、波斯学等,皆可在书院中交流研讨。同时,制定礼仪规范,约束不良行为,让子民在文化交流中明辨是非。”
皇帝听后,点头认可:“秦文龙之言,甚合朕意。传朕旨意,即刻筹备文化书院之事,务必使其成为我大唐文化交流之重镇。”
秦文龙领命谢恩,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这只是推动大唐文化发展的一小步,但却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此后,秦文龙全身心投入到文化书院的筹备工作中。他四处奔走,邀请各地的知名学者,安排书院的课程设置、建筑布局等事宜。在他的努力下,文化书院逐渐有了雏形,吸引了众多学子与文人前来报名参与。
而在筹备过程中,秦文龙也结识了一位来自东瀛的遣唐使学生,名叫藤原浩。藤原浩对大唐文化极为痴迷,他向秦文龙请教了许多关于大唐文化与东瀛文化差异与融合的问题。秦文龙耐心解答,并从藤原浩那里了解到东瀛文化的独特之处,如他们的和歌、武士道精神等。
秦文龙突发奇想,他决定在文化书院中专门设立一个异域文化展示区,将东瀛、新罗、天竺等国的文化特色通过物品展示、人员表演等方式呈现出来,让大唐子民能更直观地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随着文化书院开幕的日子临近,整个长安城中都弥漫着一股浓厚的文化氛围。秦文龙站在书院的庭院中,望着那刚刚建成的楼阁与讲堂,心中充满了期待。他仿佛看到了未来这里将汇聚天下英才,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出绚丽的火花,为大唐的盛世华章续写更为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