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好。”刘彻一拍桌子,“你既然认可陛下的目的,为何又认为陛下会输?”
因为历史告诉我,建元新政就是失败了啊,而且败得惨烈。那俩外戚倒也没事,只是被罢官,赵绾王臧自杀,皇帝连自己的老师都保不住,最后只得天天出去骑马打猎,装作对政事不感兴趣的样子。
卫昭想了想:“其实我正要说来着,就是因为陛下无人可用啊。以三公为例,看起来三公都是推崇儒学的,但是还是有差别的吧?如果太皇太后反对,丞相和太尉可会支持陛下?我想应该是不会的。如果,太皇太后收集了赵绾、王臧贪污受贿的证据举报这两个人怎么办?陛下又可否保证两位太傅没有一点失德之处,或者说,没有一点可以被证明的失德之处?我想这是很难的。”
刘彻默不作声,卫昭继续道:“三公之下,这些公卿是听陛下的,还是听……他们崇尚黄老之术已久,又是老臣,如果陛下立威,用自己的人,用儒术,这些人如何自保?他们为什么要听陛下的?”
“即便没有人阻拦陛下,儒学的人才陛下从哪里找到?都靠三公举荐?如果这样,那我宁愿太皇太后辅佐陛下,太皇太后是陛下亲祖母,三公若成为权臣,振臂一呼,朝中响应无数,又该是什么光景?”
刘彻终于动容,自嘲道:“看来陛下什么都不能做,什么用都没有。”
卫昭眉头一挑,心想,你想死可别带上我啊:“慎言,陛下英明神武,不可乱说。”
刘彻心想,一提陛下,你就说英明神武,天选之子,陛下一打算干什么你就泼冷水,说干不成,你可真是个心口如一的老实人啊。
卫昭似是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前后不一,讪讪道:“我只是希望陛下不要太急嘛,陛下年轻,刚刚登基,经不起大失败,失败一次,容易让不长眼睛的误判,要么不出手,要么就要成功嘛。所以我希望陛下从下层做起,培养儒学人才,这个周期也不长,不要求学会经典,开门立派,先教一教老百姓读书识字,再学一些儒学经典就好了。反正儒学不就是干这个的嘛,孔子天天也在建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啊。等大家都认字了,也学会了儒学经典,陛下可以搞科举嘛,出题目,大家在纸上论答,选出成绩好的进京面试,再派官,这样总是有真才实学的,也不怕一些官员借机提拔自己的人。而且题目出什么还不是陛下说了算?多出一点儒学的题目,这些人想做官,自然就学习儒学了。”
这倒是个好办法,刘彻沉思,又开口:“那你又如何断定,……太皇太后会放任陛下培养儒学人才。”
“两个办法啊。第一,先麻痹他们。不管学什么,都要先学习认字算数吧,陛下派人教导百姓认字还有错了,百姓认字,才能读懂朝廷的旨意,才能更好地教化百姓,这个总没什么好质疑的吧?第二,陛下假装培养技术人才嘛。陛下可以收集天下技术人才,会种地的,会做木工的,会看病的等等,鼓励他们,把技巧写成书,全国印发,推广技术,这可是利国利民啊,比如,会种地的人更多了,那我大汉就有更多的粮食了,会看病的人更多了,百姓就能不用等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