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题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步伐踏入了大西北的农村,之后十多年里,它一步一步踏遍这里的村村落落,犹如一条蜿蜒的溪流,悄悄渗入其中,洗涤了思想,稀释了污垢,催熟了嫩芽,冲走了枯枝,使这里焕然一新。又犹如一股滔天巨浪,在这块古老而平和、陈旧且落后的土地上,肆意地冲刷,狂暴地荡涤,新知与旧识并驾,毁坏共新立齐驱,在凌乱不堪的战场上你进我退,彼此消磨。悄然等待着重生的契机。
郭景生一路走得风生水起。
路边的苜蓿冒出嫩芽了,有些地方一簇簇的还挺茂盛,想起家里害喜的婆娘,他忍不住咧了咧嘴巴,跳过去连拔带掐,装了满满两衣兜。中山装左右两边立时撑了起来,模样儿不伦不类的,郭景生有点害臊,幸好四下里没个人影,这造型可见不得学校的同事,要是被学生们瞧见,新鲜出炉的绰号立马就能传遍山野,都不带隔夜的。
他抿着嘴唇,一脸严肃地扫视一圈,仿佛脚下不是蜿蜒的小路,他也不是下班回家,还置身教室,正提着教鞭在巷道里巡视,左边田埂上冒了绿头的是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右边路基上匍匐在地的是一二年级的小崽。
远处田地里,三三两两的人在劳作,惊蛰一过,眼看着就要下种了,冬天里沤的肥的耙碎散开,方便往均匀里抛撒。这也是“种子未动,肥料先行”的意思。
“你看咱的小郭老师,雄赳赳气昂昂的,还挺像个样子的。”一个人拄着铁锹喘气,指指郭景生对另一个人道。
“年轻人没啥经验,也不知道能不能箍得住那帮皮孩子。”另一个抹了一把汗,对郭景生在学校的表现颇为担忧。
“这小郭老师念书的时候就得劲儿,也不怪他比别人运气好,赵四儿不就落选了,人家还有个当社长的老子呢。”
“你当老师是好当的,好当人人都去当了,没见全乡才选了三个,社长的儿子算什么?乡长的儿子也不是自个儿想当就能当的。不容易!肚子里没点儿货,哪能担得起那个担子!”
“要我说赵四儿也不错,手挺巧的,瞧我这铁锹把,就是他给我按的,挺趁手。”
“嘿,赵四儿,不是我小瞧了他,按个铁锹把子还行,让他拿教鞭,可没那个水平哈。这小郭年纪不大,性子稳,脾气好,再磨练磨练是个好孩子王。”
“运气呀,再早个几年,哪有他郭景生的老师当?他啥成分你忘了?他祖上可是地主,人家赵家那是硬邦邦的贫下中农!要是再早个几年,我也能当个老师去,嘿。”
“得了吧,就你!去了也是领着娃们玩的料,你不看前几年推荐上去的老师,哪个成分不好,还不是一个个都换人了吗?说是平调了,蹲办公室去了,当老百姓是瞎的呀,那都是肚子里没货不会教才调的,教得好的老师你看哪个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