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百姓生计和自己官位这两者之间,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保全自己官位。
不过他毕竟是传统文人出身,加之年纪大了,脾气手段也不如那些年轻官吏强硬,他自己也不喜欢动辄打杀这些手段。
在他看来,有辱斯文……
于是,面对老百姓的抵制,梁思成并没有采取强硬手段,
而是放出消息,若是愿意改稻为桑的农户,可以得到朝廷额外的补偿。
不过,朝廷要看到百姓们的决心,所以现在并不会付出银钱,
但是,只要百姓遵照朝廷旨意办事,等到改稻为桑结束后,上交丝绢的时候,一并折算银钱,付给大家,绝不会短少对百姓的承诺。
毕竟,朝廷也担心大家拿了银子,而不照章办事。
正所谓,财帛动人心。
加上在梁思成再三保证下,倒还真说动了不少百姓,将稻田毁掉,种植桑树,养殖桑蚕。
至于,梁思成这边打的什么主意,其实也简单,无非就是一个拖。
自己先将百姓哄住,上边见他将朝廷的旨意落地执行,必然不会再卡着他,不让他致仕还乡。
届时,这边哄住了百姓,那边对朝廷也有交代,然后,等他卸任以后……
剩下的事,可就不归他管了,而是由后面上任的县令来解决。
但是,他这番说辞,若是在朝廷公信力没有丧失之前说起来,肯定是有效的。
现如今,再想让百姓相信,可没那么容易。
果然,除了一部分人听信了他梁思成的话之外,大部分百姓仍然拒不配合。
这该怎么办?
于是,他又生出一计。
他对当地百姓说,既然其他人都不愿意毁田种桑,那也没关系。
除了那些自愿改稻为桑的农户,剩下的人就还是依旧种水稻。
不过既然要种水稻,县里水利年久失修,他要组织全县百姓,重修水利。
这是他即将离任之前,想给当地百姓最后再做一件好事。
听到县令大人这般说法,各地百姓纷纷动容。
尽管许多百姓,一辈子没进过县城,没见过县太爷。
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从当地士绅大户人家口中得知,自家县令如何心系百姓。
从而,感激涕零。
付家沟的付五郎,也是如此,他也接了村里里正的消息,按照县衙的指令去服劳役。
付五郎家中兄弟五个,但是,前面老大、老二和老四,相继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