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雨柔刚开口便一盆冷水泼了下去。
在场之人纷纷变了脸色。
不妥?有何不妥?
在大秦之前,中原王朝的历代统治者对待异族俘虏极为残忍,要么将他们直接斩杀,使其血溅当场,要么将他们收为奴隶,任其受尽折磨。
然而,随着百家争鸣思想的涌现,无数大儒倡导的仁义道德观念如春风般吹拂,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
这一思想体系如同一束耀眼的光芒,径直照亮了统治者的内心,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对待俘虏的态度。
在随后的各个朝代中,俘虏们的待遇得到了显着改善,他们不再被视为草芥,而是有了更多的尊严和生存空间。
尤其是到了大梁,更是提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优待俘虏政策和分配伴侣政策!
这一政策的背后,或许隐藏着大梁统治者的复杂心态。大梁十世代齐,其得国之路并不正当,正所谓越是缺乏某种东西,就越要强调它的重要性。因此,大梁的君王们基本上都将仁政作为主要的施政思想。
以文皇帝为代表的一批皇帝,自身文化修养极高,深受儒家思想体系的熏陶。
在实际的执政过程当中,他们尽力展现出友善的态度,去对待那些曾经的敌人—俘虏。
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岁月的沉淀和君王们的努力。
他们逐渐明白,仁义道德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力量,可以感化人心,赢得民众的拥护。
于是,他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俘虏,给予他们温暖和关怀,试图弥补过去的过错,彰显自己的仁德。
在这一过程中,有多少俘虏感受到了活命的喜悦,有多少人因此重获新生,林雨柔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这些政策一定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总体而言,大梁上至官员,下至百姓,在对待俘虏时,都秉持着平和与友善的态度。
大梁更倾向于在避免冲突的前提下解决问题,因为他们并不愿意主动挑起战争。
通常情况下,大梁的俘虏可以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企图分裂政权的政治人物,第二类是被抓捕的敌国文臣武将,第三类是农民起义军成员,而最后一类则是在边境地区蓄意扰乱政治秩序的少数民族和叛军。
对于前三类人,无需多言。对于那些妄图分裂政权的政治人物,大梁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他们阐述大梁的政治理念,同时许以高官厚禄,劝说他们归降,希望他们能够为大梁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