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李贤与心腹们开始谋划退路。他将目光投向了巴州所在的山南西道。巴州,是他流放时的发迹之地,在那里,他深耕多年,根基深厚。而山南西道节度使陈平,与他素有往来,且对他颇为钦佩。李贤心想,或许可以争取陈平倒戈,为自己增添助力。“若能成功策反陈平,拿下山南西道,以巴州为稳固的根基,我们便可进可攻、退可守。”李贤分析道,眼中闪烁着智慧与果敢的光芒。
在西京的皇宫内,女帝正密切关注着李贤的一举一动。她料定李贤不会轻易就范,因此已暗中调集军队,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对李贤展开围剿。朝堂之上,大臣们对李贤之事议论纷纷,分成了两派。一部分亲女帝的大臣主张即刻出兵,以绝后患,他们认为李贤的存在已然对女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而同情李贤的大臣则忧心忡忡,恳请女帝三思而后行,莫要因一时冲动而引发内乱,致使国家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女帝在众臣的争论声中,不仅没有动摇决心,反而愈发坚定了先下手为强的想法。
李贤深知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然不多,必须争分夺秒。他一方面马不停蹄地督促武器生产,确保进度的同时,严格把控质量;另一方面,派遣最为信任的心腹密使,让其乔装打扮,秘密前往山南西道,务必与陈平取得联系。密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见到了陈平。一番诚恳且推心置腹的交谈后,密使带回了令李贤稍感安心的消息:陈平对女帝的统治早有不满,若李贤起兵反抗,他愿意率部响应。这消息如同黑暗中的一丝曙光,让李贤更加坚定了拒绝回西京的决心。
然而,拒绝诏令,无疑意味着与女帝彻底决裂,必将面临女帝的全力围剿。李贤深知此乃生死抉择,于是召集将领们,将当前的严峻局势与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将领们被李贤的果敢与谋略所深深打动,纷纷慷慨激昂地表示,愿誓死追随殿下,生死与共,共同对抗女帝。
李贤修书一封,信中言辞恳切又不失强硬,既表明了自己拒绝回西京的原因,又毫不留情地指责女帝不应为了一己之私,置国家安危于不顾,以权谋私,让其尽快归还李氏江山的皇位。书信派人送往西京后,女帝看后怒不可遏,气得浑身发抖。她当即下令集结大军,任命自己的心腹将领为帅,率领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汉水平原三郡进发,发誓要将李贤的反抗扼杀在摇篮之中。
在汉水平原三郡,李贤指挥若定。他迅速将新生产的武器分发到士兵手中,并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官,日夜操练士兵,让他们尽快熟悉这些新式武器的使用方法。同时,他依据三郡独特的地形地貌,制定了详细周密的作战计划,严阵以待,准备迎接女帝军队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