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一入大学就确定专业是件很茫然的事,特别在陈吉那个信息量少,且信息渠道不发达的相对闭塞时代。
大三伊始,学校为给学生多开辟一条就业出路,专门成立一个外贸英语班,在全校一千二百余大三学生中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四十名,陈吉被录取了。外贸班——男同学自称“外貌班”——上的课算作是第二专业,大三大四两年,外贸班的四十名学生除了学习自己原先所有的专业课程之外,还要学习外贸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全套课程,写作、听力和口语方面的课全由英国外教授课,按照培养本科生的要求参加考试。只是学校当时没有颁发双学位的资格,所以外贸班的学生毕业时,除了拿到原来专业的本科学士学位和学历证,外贸英语专业只拿了一个结业证。陈吉很喜欢这个专业,一门心思想从事外贸工作,发挥自己的外贸英语特长。
到了大三,班里几个成绩好的同学开始准备考研,陈吉没有动静,班主任很替她着急,连慈祥得像陈吉奶奶一样的专业课老师老太太都问,“陈吉怎么不考研究生?”
因为陈吉也在满心着急,急于毕业后赶紧与阳德鹏团聚。
大一开始,就陆续听到纺织业开始不景气、毕业生出路不好等等消息,这于陈吉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因为陈吉没有考虑那么远。不过,陈吉班里有的同学及家庭早就在做准备。
有报错了专业一上大学就及时纠偏的,比如湖北的徐瑞,从大一就不好好学习——无视所有本专业课的学习,考试靠抄,每次都提前与陈吉商量好,坐在陈吉左面,靠视力而不是智力或记忆力勉强混个及格,就这样一个差生,毕业时以优异成绩去攻读哈工大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哈工大!计算机!想想,人家课余时间都用在哪里了,这志向!
还有同样每次考试靠抄,提前与陈吉商量好,坐在陈吉右面,与阳德鹏一起合唱过《说句心里话》的又高又瘦的山东老乡张海波,一毕业就扑向珠海,进入他爸爸战友的房地产公司。
还有崔如。有一回小李、贺捷和陈吉拎着一大袋五香瓜子准备到十二号女生楼楼顶去嗑,撞见崔如一个人仰着脸在楼顶淋雨,陈吉仨立刻偷偷地仓惶下逃,没有惊动她,让她继续仰着面淋雨。她考上了男朋友所在的南京药科大学的研究生。
与当时的男朋友后来的丈夫一起去深圳的文逸,应聘进入了证券公司。
还有去卖酒的、开饭馆的、推销保险的、卖古董的,……,毕业后的同学们从事本专业的很少,纺织行业“人才”严重流失。
沈寒露毕业后如愿回了南方的苏州。
陈吉在天津,阳德鹏在武汉,她家安徽,他家山东,要团聚,何时、哪里、怎么办?
几番对比下来,阳德鹏觉得选海阳和青阳连线之间的济南比较好,这样他可以回原籍山东,他俩至少可以靠一边,不用都做异乡人。而且,阳德鹏的大姐阳德吉说,有一个没出五福的亲戚,表叔李祥林,少年时跟随父母举家从山家店迁到济南,现在当官不小,可以找他帮忙给陈吉找工作,将来还可以帮忙办阳德鹏的调动。陈吉也同意到济南,因为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让她对济南留下了很美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