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那个姓钱的爹说,每年过年的前些天,我们家是村里最热闹的。
爷爷帮人写春联,奶奶翻出柜里精心保管着的衣服样子,给人裁剪衣服。
爷爷和奶奶做这些都是义务的,并不会收取任何报酬。
毕竟当时人们讲究的是“谈钱伤感情”,而非现今这般“谈感情伤钱”......
然而,这难不住朴实的村民们,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回报方式。
那些找奶奶裁制衣裳的人,明明只需三尺布料,但总会送来四尺。
余下的部分,任凭奶奶如何追赶劝说,他们坚决不愿带走。
还有些请爷爷书写春联的人家,总是拿着整张的大红纸过来,但家里又哪有这么多扇门需要张贴呢?
多余的纸张,他们当然也不会收回去。
甚至有些过意不去的乡亲,还会特意捎带上一瓶墨水。
我父亲的一手好字,便是借助这些剩余的纸笔练就成的(虽说水平着实很是一般)。
还有,出现在文中放电影的场景,也不是想象出来的……
虽然我奶奶的儿子并没有当上放映员,但放电影这件事情和我家却有着一定的关联。
放电影的人会早早的到来,晚饭要在当地吃。
我那个姓钱的爹,虽然现实生活中他连电影都看不明白,更不是放映员,但他却在这几天一次的派饭中,得到了不少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