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夜幕悄然降临,月光如水,洒在老宅的庭院中。苏御点亮一盏油灯,微弱的火光在夜风中摇曳,映照着他愈发坚毅的面庞。他仍沉浸在书稿的构思之中,在纸上写写画画,反复斟酌章节的划分、内容的编排。林婉兮在一旁,虽已面露倦容,却依然强撑精神,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苏御相互探讨。
子时已过,林婉兮实在支撑不住,趴在桌上沉沉睡去。苏御见状,轻轻为她披上一件外衣,又转身回到书桌前。此刻,他的心中满是使命感,望着窗外的明月,喃喃自语:“父亲,孩儿定不负您的期望,用这一书传承苏家之志,让华夏文化永绽光芒。哪怕彻夜难眠,孩儿也要将这谋篇布局做到极致。”
苏御的目光重新落回纸上,笔下继续游走,为了一个章节的开篇,他反复琢磨词句,既要引人入胜,又要贴合全书主旨。他想起曾在逃难途中听闻的一个故事:一位老夫子,在金兵来袭时,舍命护住学堂里的经史子集,只因他坚信,这些典籍是华夏文脉所在,只要文脉不断,民族便有希望。这个故事给了苏御灵感,他决定以此为切入点,开启书中关于乱世文人坚守的篇章。
为了丰富这一章节,苏御又仔细回忆起沿途所见的难民百态。有一回,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流民聚集地,他见到一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衣衫褴褛、满面尘土,却紧紧抱着一个破旧的书箱,里面装着他视若珍宝的几本书籍。旁人劝他扔了减负,他却只是摇头,目光坚定地说:“书在,希望就在,这是我们民族的根。”苏御将这些细节融入书中,描绘出乱世中文人对知识的执着守护,让这一章节充满了力量与温情。
与此同时,苏御还在思考着如何巧妙地引用诗词来升华主题。他翻阅着手中的唐诗宋词集,当看到杜甫的《春望》时,眼睛一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诗不正是当下乱世的真实写照吗?用在此处,既能勾起读者对历史沧桑的共鸣,又能为章节增添文学韵味。他兴奋地将诗句标注出来,准备在合适的地方嵌入文中。
窗外,夜色愈发深沉,偶尔传来几声夜枭的啼叫,苏御却浑然不觉。他的世界里,此刻唯有那尚未完成的《墨韵千秋》书稿,以及对文化传承的炽热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