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爽金风乘兴至,
团团宝月伴君还”。
永洪说道,杨升庵一行人登上了金鏊阁后,寺中的和尚为他指出了当年宋太史黄山谷所书写的“玉蟾”二字。那字迹苍劲有力、豪放不羁,于笨拙之中蕴含着秀丽,秀丽之中又透露出刚硬,杨状元对其赞叹不已。他站在岩石前,久久凝视着这些字,仿佛能够看到当年诗人挥毫泼墨时的风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开口询问黄涪翁书写“玉蟾”二字的缘由,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金鳌阁旁的灯杆两侧悬挂着十六只精致的灯笼,每一只都散发着温暖而柔和的光芒。在灯杆的顶端,有一盏格外醒目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与其他十六只灯笼相互辉映,共计三十三盏,寓意着三十三重天的神秘与高远。
这些灯笼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每一个都经过精心设计和装饰。固定灯笼的绳子上点缀着斑斓绚丽的纸花、纸人和纸马,它们栩栩如生,仿佛在微风中舞动,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份神秘而浪漫的氛围。
灯串随着微风轻轻摇曳,光影摇红,纸花映照出五彩斑斓的色彩,使得金鳌阁在夜色中显得格外美丽动人。杨升庵此刻正倚靠在游廊的座位上,凝视着灯杆直插云霄,思绪渐渐飘远。就在这时,玉蟾寺的僧人送来了精美的茶点,杨升庵这才回过神来,请寺僧一同坐下,畅谈一番。
在交谈中,杨升庵打听到了关于黄山谷醉酒书写玉蟾的有趣传说。白天,他刚刚欣赏过黄山谷的书法作品,如今又听闻了这段传闻,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泼墨挥毫的雅致兴致。他立刻让和尚撑起灯火,拿起毛笔,犹如神灵附体般地挥毫泼墨。笔锋如行云流水,落笔如有神助,一气呵成地写下了前文所见的那首《玉蟾寺》五言诗,他又在岩壁上书写了“金鳌峰”三个大字,字体清峻雅致秀美,让寺中的僧侣们感激涕零。后来,有人在石壁上雕刻了两副对联,将杨慎与北宋大诗人黄庭坚放在一起相提并论:
其中一副对联写道:“陡峭的绝壁上孤立着一座山峰,仿佛在访问黄山谷前来游览一般,石头上已经留下了墨宝的痕迹。
经历了数百年的岁月,试问 杨状元离去之后,这深山里还有谁能够吟诗答对呢?”
另一幅对联则是:“抖落衣服站在高耸入云的山岗之上,看着石头犹如蛟龙般矫健,山峦像是蟾蜍一样耸立,悠然地追忆起从前游历过的海滨、高耸的山峰和湍急的水流,大概就是当年游玩过的地方吧。”
“立马于三泸古老的寺庙之前,抚摸着黄庭坚的题诗,以及杨慎旧日的遗迹,凭吊着残破的边关古堡,感伤时事,为先人也为后人抒发同样的乐观与忧虑之情。”
两幅对联满怀深情地表达出了泸州人民对于两位伟大诗人兼书法家的深深怀念与由衷赞美之情。
永洪伸手指向“金鏊峰”,说道:“‘金鏊峰’这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亦是由明朝状元、文学大家杨升庵亲笔所书。据传,当年杨升庵挥毫写下这几个字,乃是源于听闻了乡亲们口口相传的一则古老神话传说,深受触动后,才提笔直书于石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