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小说>我的学生生活> 第10章 复习备考本科 第一节 复习一下语文知识(续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章 复习备考本科 第一节 复习一下语文知识(续4)(1 / 1)

五明继续专心致志地复习备考本科,他将重点放在了语文知识的复习上,并深入研究写作知识。

写作的主题往往具有独特的“当代性”。每一种思想和观念都深深地渗透着那个特定时代、特定时期人们对社会生活以及客观事物所特有的评价,同时也反映了强烈的“当代精神”。

例如,当我们以“松树”作为写作主题时,可以看到千百年来,众多佳作不断涌现,但它们的“主题”却各不相同,每个作品都展现了属于自己的“当代”精神。就像《论语》中记载的那样,孔子曾颂赞松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不仅展现了他对松树坚韧不拔品质的赞美之情,更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高尚品德的不懈追求。当凛冽的寒冬来临,万物凋零之际,唯有松柏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立场,不屈服于严寒的淫威。这种坚定不移、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或许正是孔子身处乱世却能保持志向不变、不随波逐流的一种情感映照。陶渊明也曾赞美过松树,他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又说:“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陶渊明所强调的是松树的“贞秀”之美,但它却被众多杂草掩盖,只有在严寒季节到来时,才能显露出其独特的“卓越不凡”。这无疑是陶渊明对松树的赞美和推崇,同时也是他自身追求的一种体现。这里主要表现的是陶渊明“孤芳自赏”的志向,“卓然不群”来,的傲骨,它和魏晋时代那种“名士”作风,“归隐”习气是密切相关的。这和孔子的积极“入世”思想并不相同。再比如陶铸所写的《松树的风格》一文,作者通过对松树挺拔、坚韧、不畏严寒等特点的描写,巧妙地将松树与人类社会联系起来,深刻地揭示了一种高尚的品质和精神境界。他以松树为喻,歌颂了那些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人们,他们不图回报,只为他人着想。这种“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高尚品德,正是当时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可以说,这一主题具有强烈的“当代性”,它反映了那个特定时期的时代需求和价值取向。如果没有当时“时代风格”的大力弘扬,陶铸也许就难以在那样的背景下,提炼出如此充满时代气息且独具匠心的崭新主题。陈毅元帅的《青松》,由于写作时间稍晚,“主题”又有所不同,它是这样四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首诗的“青松”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人民,这首诗的“大雪”则代表了写作当时六十年代的严峻、险恶的国际环境和外部压力,它表达了一种顶住“压力”、坚持社会主义的新颖主题,和《松树的风格》又各自体现了各不相同的“当代精神”。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果戈理才会说出:“请相信我,无论出版何种类型的艺术作品,如果其中缺乏当今社会所关注和围绕的问题,如果其中不能描绘出我们今日所需的人物形象,那么这部作品在今日将毫无影响力。”同样地,列宁也曾指出:“应当选取那些在政治上至关重要、受到大众广泛关注以及与最为紧迫问题相关的主题。”虽然前者谈论的是“文学”创作,而后者则是针对其他“文章”的写作,但对于主题应具备强烈的“当代性”这一要求却是一致的。

要求主题具有“当代性”,并不是意味着禁止撰写历史“题材”。绝对没有这个意思!而是希望作者在理解和处理这些历史“题材”时,能够深入地融入、展现出明确的“当代精神”,表达出“当代人”对于历史事件的一种独特的“当代评价”;同样地,这也不代表其他“题材”就不能被书写。绝非如此!无论选择何种题材,都应该给予作家充分的自由选择权。题材本身并不会决定作品的质量,真正重要的是在这些“题材”中注入、凸显出鲜明的“当代精神”,展示出“当代人”对这些题材的新颖、有益的“当代评价”!因此,所谓主题的“当代性”,实际上是主题内在的“时代性”的一种集中与提炼,是“时代精神”的具体呈现。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文章”。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需求,因此需要有与之相应的创新和创造。对于作家来说,要用当代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观察、思考并表达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这意味着要以当代人所具备的知识水平、思想深度和情感体验作为基础,去解读和评判周围的世界。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真实地传递当代人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思想、情感、欲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呼吁。同时,也能够展现出当代人在思考、判断、探索等方面的成果,让作品充满现代气息和时代精神。这种创新性的表达方式不仅能使作品与时代紧密相连,还能给读者带来新的感受和启示。因此,对于作家而言,如何将当代精神融入到作品之中,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