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而连接着那条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驿道的杨柳桥,恰好就横跨在这柳河之上,稳稳当当地营造于一处石滩之中。说其这座桥啊,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像《蜀鉴》还有《资治通鉴》等等,经过一番严谨的考证之后发现,早在两千三百多年之前,此处应该就已经有桥梁存在啦!只不过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当时究竟是木桥还是石桥,如今已难以确切知晓,就连它最初的桥名都无从考证喽。”
永洪面色凝重地说道:“诸位有所不知,据那重建杨柳桥碑记所记载,这座桥梁得以重建乃是在清代乾隆四十七年之时(即公元 1782 年)。然而,关于这旧桥最初建成的确切时期却无从知晓了。想当年,旧桥不仅狭窄异常,而且其右岸已然呈现出摇摇欲坠之势。更为关键的是,此处与荣昌县交界相连,乃是通往川东各州府县的必经之路,甚至还能远抵荆襄之地。正因如此,每日里来来往往的行人旅客、军队邮差可谓是络绎不绝;那些从事工商业的人士以及奔走忙碌的小卒们也是如潮水般川流不息。面对这般景象,当地德高望重的士绅名流梁清远先生率领着他的子子孙孙挺身而出,发出倡议,号召众人共同集资来改建这座新桥。从前期的筹备工作开始,一直到最终新桥落成,前前后后竟然耗费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光阴呐!”
五明远远地就瞧见了那座气势恢宏的杨柳桥。这座桥横跨于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流之上,其长度足足有 20 米,宽度大 2.45 米,高度则约为 1.8 米。桥下设有六个坚固无比的青石桥墩,它们分层纵向叠砌而成,宛如一座精美的建筑艺术品。
这些桥墩头部均朝向水流的上游方向,并被精心凿刻成尖锐的形状,仿佛是一把把锋利的宝剑,能够有效地劈开湍急的水流,从而遏制住水势,大大减少了河水对桥梁的冲击力。每个桥墩之间的距离恰到好处,均匀分布着 2.33 米的间隔。而桥墩最上面的一层条石更是独具匠心,呈“凹”字形设计。这长长的“凹”口之中,稳稳地镶嵌着三块巨大的石头,共同支撑起了整座桥梁的桥面。
整个桥面有多大 21 块石板铺设而成。每一块石板都有着严格的尺寸标准,长度大约为 2.99 米,宽度约为 0.81 米,厚度则约为 0.54 米。如此精准的规格使得桥面平整如镜,行人走在上面平稳又安心。可惜的是,历经岁月沧桑,桥栏已经毁坏,但那些雕刻精美的石兽却依然保存得十分完好。当我们以一种细致入微的目光去审视时,便能察觉到那座桥梁东边的 3 个桥墩呈现出一种朴素无华的面貌,它们宛如素颜出镜一般,未曾被任何精美的雕刻装饰所点缀,就那样静静地伫立在由石头构成的河滩之上。这座桥上原本设有栏杆,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那些栏杆早已不见踪影,只剩下一些孤零零的砫孔遗留在那里。这些砫孔高度越大 3.5 米,粗略估计其总面积大约为 122 平方米左右。而整座桥梁横跨的距离则为 3.1 米,曾经用于防护和美观的桥栏也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桥的东面石墩之上,还精心雕琢着龙、狮、象这三种形态各异的圆雕镇桥兽,总数共计 6 个,但可惜的是,由于历经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镇桥兽都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残损情况,让人不禁心生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