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这些制度多有仿效西洋之处,恐怕..."另一位欲言又止。
李修然适时拜访,带来了一坛佳酿。
"诸位大人,"他举杯道,"变革之道,如饮美酒,急则伤身,缓则无味,关键在于把握分寸。新政虽有创新,但根基仍在华夏传统。"
一位老臣问:"先生既通晓古今,不知对《大学》中'格物致知'一说如何理解?"
李修然不假思索:"正是今日新政之要义。格物者,究天下之理;致知者,明施政之道。我们推行新政,不就是在实践这个道理吗?"
众老臣眼前一亮。李修然继续道:"中华之道,贵在与时俱进。今日之变革,正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份道统。"
随着时间推移,新政的效果逐渐显现。
- 评议院评定的第一批官员名单,得到朝野一致好评
- 海外使团带回大量贸易合约
- 改革后的科举,选拔出一批实干人才
- 商务司的政策,让南京重现繁荣
一天,朱聿键在御花园散步时感叹:"新旧之争,原本就是假议题。真正的治国之道,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李修然欣慰地说:"陛下能有此见识,南明中兴可期。"
这一年的除夕夜,李修然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南京街头张灯结彩,百姓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看来,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新的制度正在发挥作用,新旧势力的融合比预期顺利得多。这或许就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真正的改革,不在于推倒重来,而在于在继承中创新,在变革中保持平衡。"
南京贡院外,人头攒动。今年的科举考试与往年大不相同。
"听说了吗?新政改革后,考题不再是八股文,而是策论和实务。"一位考生低声议论。
"可不是,"旁边人接话,"而且增设了算学、医术、农政、水利等科目。"
考官席上,李修然正在与主考官讨论。
"大人可能不习惯这种新式考题,"他解释道,"但国家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而不是只会咬文嚼字的书生。"
主考官沈某捻须沉思:"先生说得有理。只是...这样的改革,会不会太激进了?"
"变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李修然答道,"况且我们保留了经义一科,正是为了在革新中保持传统。"
南京秦淮河畔,新建的商务司衙门内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