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兵临城下之大汉再起!> 第133章 洛阳朝堂纷争,司马昭以退为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3章 洛阳朝堂纷争,司马昭以退为进(1 / 2)

魏国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微妙。司马昭步入大殿,刚刚落座于那象征权柄的宝座之上,便察觉到四周大臣们开始窃窃私语,如同春日里细雨绵绵,虽不轰鸣却连绵不绝,令人心生烦躁。这窃窃私语声,如同一股暗流,在朝堂内悄然涌动,让司马昭的眉头不禁微微蹙起。

终于,待朝堂内的喧嚣稍微平息了一些,只见一位大臣从群臣列中缓缓走出,他步伐稳健,神色庄重,执笏在手,高声奏道:“启奏陛下,今汉中已失,蜀国声势更胜从前,犹如猛虎添翼,势不可挡。臣以为,当对此次作战失利的将领予以惩戒,以儆效尤,让全军上下皆知,战败之责,必有所担!”

司马昭闻言,面容如常,并未有所动容。此时,魏帝曹奂的目光转向了他,轻声询问道:“晋王,你看此事如何?”

司马昭正欲开口,却见又一大臣出列,他声音激昂,言辞恳切:“陛下,汉中之战,我军损失惨重,数万大军魂归沙场,且丢失了汉中这一战略要地,如同失去了屏障,使得新城三郡也岌岌可危,即将全部失去。而襄阳、樊城等地,仍然受到吴国的围攻,形势危急。臣以为,惩戒将领于事无补,实乃晋王指挥不当之错!若不能正视此问题,恐我魏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司马昭心中一凛,暗道:“来了,终于把矛头转到我身上了。”他目光如炬,扫视全场,最终落在了那位出言指责的大臣身上。此人正是王戎,琅琊王氏的佼佼者,“竹林七贤”之一。王戎虽一直是司马昭的属官,但司马昭更偏向于太原王氏,这使得琅琊王氏一直心有不满。如今,王戎逮到了这个机会,自然是要一吐为快,将心中的不满和怨气,悉数倾泻而出。

魏帝曹奂此时心中暗自窃喜,心道:“司马昭啊司马昭,你也有今天!平日里你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如今却成了众矢之的。”然而,当他回过头去,却发现司马昭并未说话,甚至连发怒的样子都没有,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一切。

随着王戎将矛头转向了司马昭,朝堂上的气氛顿时变得更加紧张。颍川庾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等在朝堂上的代表,也纷纷开始陈词。他们或激昂或沉稳,但整体的结论都是一致的:司马昭指挥不当,应负主要责任。然而,他们却并未提出任何具体的解决方案,只是不停地指责和抱怨。

魏帝曹奂听着这些大臣的陈词,心中不禁有些迷糊。他心想:“你们喊了半天,倒是说出个处理方式啊!光骂一通司马昭有啥用?司马昭一家子脸皮厚,你们难道不知道吗?”

朝堂之上,喧嚣之声不绝于耳。大臣们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却始终未能达成共识。在这片纷扰之中,司马昭却如同一尊沉默的雕像,静静地坐在王座之上,眼神深邃,面无表情。

终于,当大臣们的激昂陈词逐渐平息,朝堂之上陷入了一片短暂的寂静。这时,司马昭缓缓站起身来,他的身影在烛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庄重。他目光如炬,扫视全场,声音沉稳而有力,仿佛能穿透每一个人的心灵:“诸位大臣,汉中之战的失利,我司马昭难辞其咎。孤身为晋王,却不能为国家开疆拓土,反令疆土受损,实乃孤之大罪也。孤意已决,愿退位让贤,让更有贤能之士来执掌朝政,孤则在家中闭门思过,以赎前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